手記 | 讓信任在對話中抽芽

發布時間:2025-06-11 08:43:08   來源:西雙版納州紀委監委

八個月前,初入紀檢監察領域的我,如同置身濃霧中的旅人,滿是對如何做紀委工作、怎樣處理好與老百姓關系的困惑。然而,當我以紀檢監察干部的身份踏上這片浸潤著童年記憶的土地時,熟悉的茶香裹挾著山風撲面而來,游子歸鄉的眷戀與沉甸甸的使命在心中翻騰。我深知,這是一場以清風正氣守護家鄉發展的攻堅之戰。

初到崗位,巡察反饋的某村集體資金問題線索成為我開展工作的首個挑戰。報到次日清晨,我便帶著紀檢專干奔赴該村。在與村小組組長和會計見面時,我沒有急于切入正題,而是從村里近年來的發展變化聊起,細數黨員干部帶頭推進的民生工程,用家常話打破陌生感。待氣氛融洽后,才看似不經意地詢問:“咱們村最近幾筆土地租金的收支情況是怎么規劃管理的?”我以聊天為引,逐步掌握關鍵信息,隨后開始做好記錄。事實證明,這種柔性溝通方式,既獲取了有效信息,又避免了對立情緒,為后續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此后,在陸續辦理各類案件的過程中,我始終秉承“只要用真心換真心,就沒有解不開的疙瘩”的理念。同事常問我為何能在短時間內辦結案件,我想,答案就藏在與當事人的真心交流和用心對待之中。

在回訪教育工作中,我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則,不定時前往受處分同志家中,和他們嘮工作進展,聊生活瑣事,耐心聆聽他們內心的想法。我堅信,唯有捧出真心、坦誠相待,才能幫助他們卸下心理包袱。心結解開了,許多原本棘手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為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在潑水節、嘎湯帕節等民族節日時,我都會在活動現場搭建“流動廉潔文化宣傳站”。以一張簡易桌臺為陣地,化身“廉潔文化宣講員”,用方言土語講述身邊的廉潔故事,解讀信訪舉報流程,現場受理群眾訴求。這張“小桌臺”不僅成了廉政知識的傳播窗口,更架起了紀檢監察機關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讓廉潔清風真正吹進千家萬戶。

日常工作中,我始終將群眾訴求放在首位。去年臺風“摩羯”過境后,有村民匆匆趕來反映受災情況,我們第一時間聯動分管領導,迅速啟動臨時救助機制,最大限度降低群眾損失;面對群眾質疑邊民補助未到賬的情況,我們馬上協調相關部門核查處理。一聲聲“麻煩你們了”背后,承載著群眾對我們的信賴,也成為激勵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

不到一年時間,我用腳步丈量了全鄉7個行政村、63個村民小組的土地。田間地頭的走訪、院壩里的交談,讓我從陌生面孔變成了老鄉們口中的“自己人”。如今,老鄉們到鄉政府辦事時,總會順路拐進紀委辦公室,泡上一杯熱茶,嘮嘮家常。曾經嚴肅的紀委辦公室,褪去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距離感,成為群眾愿意傾訴的溫暖角落。

作為布朗族干部,我充分發揮語言優勢,用家鄉話與大家拉家常、聽心聲,讓群眾感受到紀委不僅是監督者,更是為他們排憂解難的貼心人。這份情感紐帶,贏得了鄉親們對紀委工作的支持與配合,也讓我更加堅定了為家鄉營造風清氣正政治生態的決心。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將繼續懷揣初心,以真心換民心,書寫紀檢監察工作的新篇章。(勐??h紀委監委 玉香坎 || 責任編輯 王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