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佑(公元1818—1887),湖南新寧縣人,清末湘軍名將。1859年,因平定湖南、廣西兩地的太平天國運動,解永州圍困之局,被提名廣西按察使,后大破石達開部,授廣西按察使。一個月后,提拔為廣西布政使。1860年,劉長佑率軍攻克柳州,遂提拔為廣西巡撫,主政廣西期間,整頓吏治,清正廉潔。
懲貪治腐 破格用人
1860年,劉長佑任廣西巡撫后,總掌廣西軍政要務。當時,廣西匪患嚴重,大的土匪盤踞在郡縣,小的土匪成百上千集結成群,且忽兵忽匪,情況復雜,人民苦不堪言。
于是,劉長佑整飭吏治以正其身,興練水師以懾匪群,先后處置了貪贓枉法的正五品官員何性達,以及私自向越南販賣肉桂、犀角的馬元標等官員,一時官場風氣大為好轉。同時,注意官員的選拔、考核,注重才能。隆安縣知縣姚清臣出身行伍,頗有才華,劉長佑不拘一格,提拔重用。
整頓賦稅 關注民生
晚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廣西也遭受連年戰火,社會秩序混亂,百姓流離失所,土地關系變化大,地方商業破壞嚴重。劉長佑主政廣西期間,對戰亂平息后新收復的州縣皆奏請為其減免錢糧,以減輕當地老百姓的負擔。對歷年積欠錢糧也一律豁免,現行征收或緩交或減少成數。為了革除種種弊端,他督令地方對田畝重新丈量清理,加強田賦征收,因地制宜大力宣傳推廣養蠶業,幫助百姓恢復經濟。整頓厘金,選派信得過的右江道王華封總理厘金事務,其他辦事人員通過抽簽輪任。同時裁員減卡,將全省86處厘卡減至27處;降低稅率,對小貨實行免抽;派駐軍隊保障商路暢通。
同治年間,劉長佑接到圣旨,朝廷因修復圓明園,要求廣西地區提供大量的桐板、陳黃松、杉木、油松等大木材和一些石材。他隨即奏請朝廷:“廣西連年戰亂,梁棟異材多遭兵燹,剩下一些杉木、油松等都不中尺寸,楓柏、陳黃松之類廣西一向不出產,而且廣西道路崎嶇,木材、石材運輸不易,不應提供。”
如此種種,劉長佑為戰火荼毒的廣西爭取了休養生息的時間,也為廣西百姓筑起生存屏障。據統計,廣西因豁免銀減少的負擔達數十萬兩,經濟窮困、常靠他省協餉的局面得到改善。
嚴以治家 兩袖清風
為嚴厲打擊官員腐敗,給下屬樹立榜樣,他對家人也嚴格要求,嚴禁家人腐化奢侈。1860年,劉長佑之妻李夫人、四子劉思訓、弟劉又卿等率家人到廣西躲避湖南寇亂,他不準當地官員擅自出入其家人的住所,堅決杜絕行賄受賄。
1867年,滄州鹽民在張六等人帶領下起義,逼近京城。劉長佑因鎮壓不力被革職。1868年正月,劉長佑帶著200名隨行的楚勇離開京城回鄉。一路上,他先后拒收了直隸代總督官文及百官、紳商合捐的3萬兩白銀,以及兩江總督曾國藩的三千贈銀。湖南巡撫劉昆見劉長佑部簡樸清寒的情形,深為感動并極為不平,向朝廷報告:“大臣歸鄉如劉蔭渠(長佑)簡樸清寒者,當今罕見。”
重文興教 改善民風
廣西古時為邊區南蠻之地,時人常說:“文教不立,人才樸陋。”
劉長佑深知扶智為切,提倡復禮為先,他看到桂林文廟祭禮廢弛,專門從湖南醴陵請來教習予以恢復。
同時,他主張恢復鄉試科考。然而,由于戰亂頻繁,廣西境內考棚被毀,當局者亦無暇舉辦鄉試科考,多次科考均被取消,劉長佑遂命人重修考棚,著手補行鄉試。考慮到廣西鎮安府的貧困學子若趕赴南寧科考,路途遙遠,極為不便,他便在鎮安建立考棚,以方便考生就近趕考。
1872年,劉長佑于桂林城北疊彩山麓集資建造了桂山書院,親自撰寫書院大門的對聯“桂林無雜木,山水有知音”,并聘請廣西名流鄭獻甫、王拯講授孝廉,所有月課的試卷他都親自批閱。桂山書院為廣西培養了大批人才,促進了廣西教育的發展,后來康有為到桂林講學,就是以桂山書院為講壇。
為了移風易俗,劉長佑通過督令墾荒勸農等方式盡量消除“女耕男墮”的陋習。對迷信活動,他一面對老百姓解釋開導,一面予以查禁。
作為廣西地方主官,劉長佑謹言慎行,寬厚謙虛,勤政愛民,為改變廣西的社會面貌作出了巨大貢獻。
據廣西紀檢監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