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道:“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徐孺子是東漢末年學者,以高潔不慕名利著稱于世。
博學大儒
清晨,在江西南昌老城區(qū)中的孺子亭公園,湖面薄霧彌漫,垂柳輕柔地拂過水岸。湖邊,重檐六角攢尖頂的孺子亭靜靜佇立,這就是豫章十景之一的“徐亭煙柳”。亭子立柱上刻著一副楹聯(lián)“華夏賢人揚四海,贛鄱高士譽千年”,體現(xiàn)出后人對這位先賢的敬重之情。這座南昌城的文化地標,是為紀念東漢高士徐孺子而建的。
徐孺子(公元97—168),姓徐名稚,字孺子,東漢豫章郡南昌縣(今江西南昌)人。他一生不慕名利,耕讀傳家,被后世尊稱為“南州高士”。
徐孺子出生在儒學世家。他天生聰慧,記憶力超群,小時候就能背誦《春秋》等經典著作。
徐孺子20歲時進入洛陽太學學習。在太學期間,他不僅對儒家經典爛熟于心,還廣泛涉獵其他學問,成為“通五經、貫六藝”的博學之士。
徐孺子在求學過程中結識了許多優(yōu)秀人物,如黃瓊、陳蕃。黃瓊是江夏(今湖北武昌)名士,深諳經世致用之道,徐孺子曾至江夏向他請益。陳蕃出身名門,《世說新語》說他“言為士則,行為世范”,有“澄清天下之志”。3人志趣雖不同,卻因才華而相互欣賞。
耕讀繼世
太學是東漢的最高學府,是為朝廷培養(yǎng)人才而設,太學生畢業(yè)后大多會入仕為官。但徐孺子“不走尋常路”,在家鄉(xiāng)過著簡單的生活。
故友陳蕃任豫章太守時,剛到任就問徐孺子住在哪里,他要前去拜訪。豫章主簿說,大家都希望您能先到郡署中看看。陳蕃回答:“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武王滅商后,連席子都未坐暖,就驅車拜訪殷商賢士商容。他要以古代圣賢為榜樣拜訪賢士,首先要拜訪徐孺子。
《后漢書》記載,陳蕃在府衙東廂放置一張木榻,是專為徐孺子準備的,他來訪時就放下,離開后就掛起來。“下榻”一詞即從此來。如今孺子亭內的《懸榻圖》,生動展現(xiàn)了布衣徐孺子和太守陳蕃對坐論道的場景。500年后,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下“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延熹二年(公元159),陳蕃任尚書令,為了對抗宦官、整頓朝綱,向漢桓帝大力推薦了徐孺子等5人,說5人均“德行純備,著于人聽”,倘若能夠任用他們,“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雖然桓帝“備禮征之”,但5人皆以“不慕榮利”為由婉拒。徐孺子生活在東漢末年亂世中,他對時局有清醒的判斷,選擇歸隱田園,安于耕讀,盡力保持自身清白。
回鄉(xiāng)后的徐孺子并沒有完全遠離世事。他親自耕種,自食其力,傳授學問、教導學生,勤以修身,成為鄉(xiāng)里的道德榜樣,在他的影響下,當地鄉(xiāng)風也變得淳樸了。
徐孺子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從不攀附權貴。同時,他重情重義,心懷感恩,他對老師黃瓊的態(tài)度便能體現(xiàn)出他的人格魅力。黃瓊病逝,歸葬江夏,他帶著口糧徒步從家鄉(xiāng)走到江夏,“設雞酒薄祭,哭畢而去,不告姓名”。黃瓊名滿天下,學生眾多,有不認識徐孺子的,就問喪事主持此人是誰,喪事主持也不知道,只說這人書生模樣,衣服粗陋,哀泣不已。有人說,此人必是徐孺子,果然如此,于是推選了一位“能言語者”與他相見。
君子如玉
徐孺子一生沒有做過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他在豫章文脈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勤學苦讀、清高守廉、重視道德修養(yǎng)的精神令人感佩。
漢靈帝建寧元年(公元168),徐孺子去世,享年72歲。東吳永安年間(公元258—264),豫章太守胡勃首次修繕徐孺子墓,此后歷代均有修墓之舉,還建造了祠堂、亭臺等,名字先后有聘君亭、思賢亭等,最終定名為孺子亭,沿用至今。明代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江西提學副使朱廷益還仿照孔廟規(guī)制,創(chuàng)立了“祭徐”之典。
如今,南昌的孺子路、孺子亭公園、孺子亭小學、高橋(又稱高士橋)等地名都以徐孺子命名。
徐孺子的故事告訴我們:物質的繁華如過眼云煙,只有精神品格才能永恒。真正的永恒不在朝堂高位,而在高尚品德的代代傳承。(趙坤 張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