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言廉語 |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發布時間:2025-06-23 09:15:11   來源:昆明市紀委監委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自《論語·子罕篇》,意,猜想、猜疑,憑主觀想象給事物定性;必,必定、絕對,對事物的認知僵化絕對化;固,固執、偏執,不能以開放胸懷接納異見;我,自我、唯我,不能以謙卑之姿觀己待人。孔子用這八個字闡明了深刻的處世智慧,即不憑空臆測、不武斷絕對、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指引人們以客觀辯證的態度觀世行事。

“毋意”,就是要去臆測之虛、立客觀之基,其本質是摒棄主觀臆斷,以事實為認知起點。若僅憑猜想定性事物,便如《韓非子》中“疑鄰盜斧”的宋國富人,先入為主的臆測讓他看鄰人言行處處皆為盜斧之兆,直至找到斧頭才知偏見之謬。破除“意”的虛妄,需以“事有必至,理有固然”的審慎態度,像包拯斷案般“審聽其辭,覆察其行”,以調查研究為基,讓結論建立在實證之上,方能避免“以己度人,以臆斷事”的謬誤。

“毋必”,就是要破絕對之執、循變通之則,其智慧在于拒絕絕對化思維,以動態視角把握現實。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時,面對“法古循禮”的絕對論,以“利國不必法古”的務實態度破局,終使趙國躋身七雄之列。反觀秦二世胡亥,抱持“唯趙高可信”的絕對化思維,臆斷李斯等忠臣謀反,竟將柱石之臣下獄處死,最終在望夷宮之變中身死國滅。踐行“毋必”,需在“變與不變”中尋得平衡,既堅守原則底線,又不困于“非此即彼”的僵化邏輯。

“毋固”,就是要解固執之縛、開納新之門,其精髓在于放下固執己見,以開放胸懷接納異見。齊桓公不計管仲一箭之仇,任其為相,在“固于私怨”與“成于霸業”間選擇后者,終成春秋首霸。唐太宗以魏征為鏡,即便面對“廷爭面折”也能虛心納諫,破除“帝王無過”的自我執念,方有“貞觀之治”的盛世。晚清慈禧太后,固執于“祖宗成法不可廢”,扼殺戊戌變法,囚禁光緒帝,終致王朝加速衰亡,未悟守舊之弊。破除“固”的隘見,需如《尚書》所言“謙尊而光”,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謙卑,在兼聽中補己之短,在接納中拓認知之界。

“毋我”,就是要除唯我之蔽、守謙卑之心,其核心是摒棄唯我獨尊,以謙卑姿態修正自我。王安石變法時剛愎自用、獨斷專行,堅持“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拒聽司馬光等賢臣關于“新政擾民”的諫言,致使改革流于激進,終成黨爭之禍。唯我獨尊的危害,在于將自我立場凌駕于客觀事實之上,如項羽自持“力拔山兮氣蓋世”,拒絕采納范增“鴻門宴殺劉邦”的計策,最終兵敗劉邦、自刎烏江,致死不悟剛愎之失。踐行“毋我”,需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的謙遜,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覺,不斷修正自我、提升自我。

“毋意”是“毋必”的基礎,“毋必”是“毋意”的延伸,兩者共同破除“認知之執”,解決如何看待事物的問題,避免因主觀想象和絕對化思維導致認知偏差;“毋固”是“毋我”的表現,“毋我”是“毋固”的內核,兩者共同破除“態度之執”,解決如何對待自我與他人的問題,避免因固執和自我導致行為僵化。四者相互關聯、相互制約、層層遞進,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破執、客觀、通達”的完整邏輯。當以“毋意”澄明認知、以“毋必”通達變化、以“毋固”拓展胸懷、以“毋我”謙卑自處,方能于破除偏執中實現認知與實踐的統一。(晉寧區紀委監委  胡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