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修復生態“傷疤” 筑牢綠色屏障

發布時間:2025-02-12 09:11:35   來源:玉溪市紀委監委

走進峨山縣他達東部廢棄礦山,翠綠的莊稼隨風搖曳,成排的樹木長得茂盛,放眼望去,礦區重披綠裝、滿目青翠,煥發勃勃生機。

“過去,這里挖礦粉碎的機械整日轟鳴不斷,因污染問題被頻頻舉報,村民對此怨聲載道……”幾年前,峨山他達東部礦山因長期過度開采,導致礦區地貌、植被遭受破壞,給礦區及周邊環境留下了生態“傷疤”。

為修復他達東部礦山生態環境,峨山縣紀委監委督促職能部門啟動實施他達東部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程,通過危巖清理、采坑回填、覆蓋表土、復墾復綠等整改工程,整理出良田200余畝、林地和草地各30余畝,將昔日廢石成堆、寸草難生的廢棄礦山重新變成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這是峨山縣紀委監委監督推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峨山縣紀委監委立足“監督的再監督”職責定位,聚焦廢棄礦山遺留的建筑物拆除、生態修復、綜合治理等關鍵環節,全面壓實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林草、水利等職能部門主體責任和監管責任,壓實涉及鄉鎮(街道)屬地管理責任,通過“紀檢監察+職能部門+鄉鎮(街道)”同題共答、同頻共振、同向發力,全力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治愈生態“傷疤”,筑牢綠色屏障。

在具體工作中,縣紀委監委發揮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完善發展作用,推動職能部門編制《峨山縣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實施方案》《“一礦一策”實施方案》,按照“宜農則農、宜建則建、宜林則林、宜留則留”的原則以及省級出臺的技術標準,一體推進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同時,針對全縣歷史遺留礦山數量多、分布廣、投入不足等突出問題,縣紀委監委督促職能部門按照“誰修復、誰受益”的原則,積極探索“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的礦山生態修復新模式。

為確保工作取得實效,縣紀委監委還督促縣自然資源局制定《峨山縣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作任務清單》,明確工作內容、牽頭單位、配合單位、時間節點等“項目清單”,將任務細化到職能部門、涉及鄉鎮(街道),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同時,縣紀委監委整合監督力量,緊盯重點項目、進度滯后項目,綜合運用“室組”“組組”“室組地”聯動監督模式,以“嵌入式”“點穴式”監督深入礦山修復治理項目現場開展實地督查,著力發現礦山生態修復中不擔當、不作為、亂作為等行為。

為持續鞏固礦山修復成效,縣紀委監委督促職能部門建立常態化巡查檢查制度,建立動態管理臺賬,對巡護工作定期抽查,發現問題及時督辦整改,對違紀違法行為嚴肅查處。截至目前,全縣完成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圖斑59個204.47公頃,其中,已修復治理并銷號圖斑46個182.90公頃;完成修復申請銷號圖斑13個21.57公頃;正在進場施工圖斑22個53.18公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下一步,我們將聯合職能部門開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清零行動’,并對修復治理情況實地核查評估,及時驗收銷號,真正讓廢棄礦山‘變廢為寶’,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贏’。”縣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李瑞萍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