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想發展產業,大家都沒方向,更別提增收了。現在有了自建理事會帶著種洋瓜,紀委全程護航,收入翻番不說,每筆賬都明明白白!”在馬關縣八寨鎮老房子村的洋瓜田邊,村民張大哥向回訪的紀檢監察干部豎起大拇指。
綠油油的瓜田映照著村民的笑臉,勾勒出馬關縣創新“紀檢指導+自建理事會”治理模式的生動實踐。
曾經,老房子村發展舉步維艱,村民們雖有干勁卻方向不明。在“支部引領+能人帶動”模式下,自建理事會應運而生。理事會成員深入考察土壤、氣候條件,確定洋瓜特色種植產業,隨即挨家挨戶進行動員,耐心講解前景與技術,成功帶動62戶村民參與。從種苗采購、技術培訓到銷售渠道拓展,理事會全程跟進;該縣紀委監委從產業規劃制定初期就下沉指導,嚴格審核資金預算,監督項目實施全過程,確保每一個環節合規透明。如今,老房子村戶均增收超5萬元,村民生活蒸蒸日上。
在鄉村建設實踐中,像老房子村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夾寒箐鎮上布高村自建理事會采用“群眾自籌+政府補貼”方式推進建設,縣紀委監委督促其建立詳細資金流向臺賬,從項目招標開始,對每一筆資金的使用、每一項工程進度和質量進行嚴格把控。都龍鎮茅坪社區推行“理路子、想法子、找票子、甩膀子”的“四子”模式,激發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熱情,自建理事會在紀檢監察機關的監督和指導下積極整合資源,推動項目落地。
該縣紀委監委通過設立舉報信箱、定期走訪等方式,全方位監督村(社區)事務。在紀檢監察機關和當地黨委政府的共同推動下,村(社區)資金使用進一步規范、人居環境大幅提升、鄰里關系更加和睦。村民們感慨:“這都是大家一起出力、一起監督的成果,每一分錢都花在了刀刃上。”
然而,基層治理涉及面廣、事務繁雜,尤其在“熟人社會”中,監督存在一定難度。該縣紀委監委積極應對,建立“片區協作+數字監管”機制,將全縣劃分為3個片區開展交叉監督。同時,搭建“監督一點通”平臺,實時公示工程進度和資金流向。在坡腳鎮田蓬村污水治理工程中,該縣紀委監委通過平臺發現施工方偷工減料,立即責令返工,保障了工程質量,讓村民切實感受到監督實效。
站在新起點,馬關縣正將“雙輪驅動”模式延伸至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等領域。當監督的陽光照亮每個角落,當群眾真正成為治理主角,這片熱土正書寫著鄉村振興的鮮活注腳。(朱玲 || 責任編輯 王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