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逐夢
我的亞冬故事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文子玉 左翰嫡 自黑龍江哈爾濱報道
2月13日,進入開幕后的第6個比賽日,哈爾濱亞冬會已接近尾聲。在這場冰雪盛會中,既有奮力拼搏為國爭光的運動健兒,也有默默服務保障賽事圓滿進行的幕后人員。近日,記者采訪了亞冬會上的運動員,服務、護航賽事的滑雪醫生和紀檢監察干部,以及“冰雪經濟熱”帶動下的滑冰愛好者,聽他們講述自己的亞冬故事。
速度滑冰運動員高亭宇:咬牙堅持為國爭光
2月11日上午,接受記者采訪時,高亭宇眼里的紅血絲依稀可見。過去三天賽程中,他連續作戰,斬獲三枚金牌,在這場家門口的比賽中,打了場“漂亮仗”。
在2月10日拿下速度滑冰男子500米的金牌后,高亭宇因拼到脫力而在場邊嘔吐。僅僅短暫休息一個多小時后,他又站在了男子短距離團體追逐的賽場,最終與隊友一起將金牌收入囊中。
三賽拿三金。“咬牙堅持”,采訪中,他頻頻說起這個詞。在冰場上拼到吐的情景,高亭宇已經非常熟悉,甚至可以說是“習慣”。“成為職業運動員以來,如果訓練強度大,或者身體太過疲憊,就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特別是在強度提升的北京冬奧會周期,更是經歷過‘周周都吐’的情況。”高亭宇說。
從2017年日本札幌亞冬會為中國代表團在速度滑冰項目上拿到唯一的金牌,再到哈爾濱亞冬會取得優異成績,8年過去,對于高亭宇而言,亞冬會標記了他成長的進度。“亞冬會是大賽,可以很好檢驗自己的訓練成果,我這些年一直在堅持,也有進步,希望能夠為國爭光。”
成績背后,是日復一日的訓練。為了備戰亞冬會,今年除夕夜,剛剛從國外結束訓練落地回國的他,來不及吃上一餐正經的年夜飯,便和隊友們前往位于吉林省長春市的訓練場地。“大年初一終于吃上了一碗餃子,但那時心里想的是盡快投入亞冬會的備戰訓練中。”高亭宇告訴記者,從初一到初七,他一直在場館里埋頭進行耐力、爆發力方面的針對性訓練。對于他而言,節假日在備戰、訓練中度過,早已習以為常。
正月十五元宵節,也是高亭宇本屆亞冬會賽程結束的第2天,短暫休整后,他和隊友搭乘飛往挪威的班機,踏上新一輪的備賽征程。
滑雪醫生馬志強:在雪道上與時間賽跑
一對雪板,一部對講機,一只重達15公斤、裝有氧氣瓶等設備的急救包,哈爾濱亞冬會上,這些裝備幾乎與馬志強形影不離。作為亞布力雪上賽區的一名滑雪醫生,滑雪登山項目的每個比賽日,他都會守在賽道起終點處,確保能夠第一時間為受傷運動員提供急救處理、傷情支持。
2024年2月,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創傷骨科任主任醫師、有著較好滑雪基礎的馬志強入選本屆亞冬會滑雪醫生隊伍,開始了特殊的訓練。“第一關就是改滑雪動作,要把犁式改為平行式,一方面提升速度,另一方面便于做出橫滑降等技術動作,以免在到達傷員附近時急停造成二次傷害。此外,還要長期進行15公斤以上的負重練習,適應背著急救包滑雪的狀態。”馬志強告訴記者。
訓練過程中,“搶時間”始終是馬志強腦海里繃得最緊的一根弦。本屆亞冬會上,滑雪登山項目賽道設置3個救援點位,每個點位有2名滑雪醫生待命。為了保證傷員生命安全,國際雪聯提出了趕赴現場的“黃金4分鐘”要求,自去年12月20日啟動模擬演練以來,馬志強和同事們一遍遍練、一點點磨,將到達傷員身邊的時間壓縮至2分鐘左右,同時與消防、競賽等方面人員密切配合,大幅縮短了將傷員撤出雪道的時間。
“我們本來也都是從事醫療行業,平時閑不下來,這種時候更不愿意閑下來。最多的時候,一天要演練上7、8次。”去年年底,馬志強和隊友們開始了密集的練習,趕上滑雪登山項目賽道因測試賽封閉的時候,還會“轉戰”至其他空閑賽道加練,“大家都很珍惜這次在家門口出力的機會。”
也是借這次機會,馬志強感受到了“同心”的力量:“訓練時,看到我們的裝備很沉,消防的同志會主動提出要幫忙拿。每個人都關心著身邊人的需要,每個人都履行著自己的職責。”
紀檢監察干部魏宇明:監督護航盛會近400天
2月11日,天剛蒙蒙亮,魏宇明穿上厚厚的羽絨服,戴好帽子、手套,佩戴上工作證件,前往黑龍江省冰上訓練中心綜合館。他要趕在第一撥觀眾到達前,檢查現場安保、志愿者服務團隊的工作情況,確保觀眾有序入場。
魏宇明是黑龍江省紀委監委駐省體育局紀檢監察組副組長。2024年1月,為保障亞冬會籌辦高質高效、廉潔安全,黑龍江省紀委監委專門抽調4名紀檢監察干部組成監督工作專班,前往亞冬會執委會開展駐點監督,魏宇明便是其中一員。
近400天里,魏宇明和同事一起,圍繞亞冬會重要里程碑任務推進、項目建設、資金使用、服務保障等環節的紀律作風開展監督檢查。回憶起自己的工作歷程,魏宇明說,為了讓監督工作更加深入,他主動學起了冰雪運動知識。曾經的“冰雪小白”如今儼然成了“冰雪迷”,談起運動員和熱門賽況,魏宇明如數家珍:“了解清楚冰雪項目的基本情況,才能更好預判哪些環節可能存在風險,讓監督工作更加精準、具體。”
在賽時階段,監督工作專班的工作主要圍繞賽事組織、服務保障等重點事項展開。開幕式當天,哈爾濱雪花飛揚,為亞冬會增添了濃濃的氛圍感。但第二天氣溫升高,冰上場館棚頂的積雪漸漸融化,魏宇明和同事在對競賽場館每日踏查時發現,融雪滴落結冰會形成安全隱患。“我們第一時間聯系場館運行團隊,要求盡快組織保潔人員清理棚頂積雪及路面薄冰,保障現場安全。”
“提早判斷、周全考慮、貼近距離”,魏宇明這樣形容他和同事的全天候監督。這幾天,在競賽場館辦公的他們,每天都要等到場館行政辦公區的燈光全部熄滅后才安心下班。“我們在賽時起著重要的溝通協調作用,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慎終如始。”魏宇明告訴記者。
走進他和同事的辦公室,記者看到,墻上一面約4米長的展板格外醒目,上面清晰地寫著亞冬會重要里程碑任務,大部分后面已標注上小紅旗。“我們實行掛圖作戰,現在已完成163項任務的監督工作”,看著展板,魏宇明笑著說,“還有20余項任務,主要是賽后資產處置方面的,我們一定從嚴從細監督,保障國有資產的安全。”
“滑友”于善軍:這幾年是冰雪運動氛圍最濃厚的時候
“來了啊!”2月12日上午10點,哈爾濱丁香公園的冰面上人氣漸旺,71歲的于善軍坐在小馬扎上,向剛進冰場的幾位市民揮了揮手。換好冰鞋后,他脫掉羽絨外套,活動活動關節,一個漂亮的滑跑便融入了已有近百人規模的“滑行大軍”。
背手,屈膝,蹬冰……作為一名有著幾十年“冰齡”的滑冰愛好者,冰場上的于善軍專業范兒十足。“年輕的時候就喜歡滑冰,那時候都是野路子。”回憶起近30年前舉辦第三屆亞冬會時的哈爾濱,于善軍說,那時候冰場很少,來滑冰的人也少。后來,在“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號召下,玩冰樂雪的種子在黑土地上廣為播撒。在中國第一位速度滑冰世界冠軍羅致煥和夫人李亞慧的指導下,于善軍開始系統地學習滑冰技術。直到今天,他還記得李亞慧對愛好者們說過的一句話——“我要你們每個人都滑得漂漂亮亮的”。
“從第三屆亞冬會到現在,變化老大了。”于善軍說,這幾年是冰雪運動氛圍最濃厚的時候。自2020年來到丁香公園滑冰以來,他見證了冰場從小到大、參與人數從少到多的過程。這個雪季,丁香公園所在的道里區早早割掉了蘆葦,在園內大面積注水,一圈長達250米的雪線,讓這片冰場成為哈爾濱最大的群眾體育冰場。“每天早上8點,大家自發過來清理冰面,冰面敞亮,心里也敞亮。前不久還遇到南方來的游客,也加入了我們的掃冰隊伍。”于善軍告訴記者,愛好者們劃出低速區、快速區、花滑區、冰球區等不同功能區,高峰時期,約有200人在這里共同享受滑冰樂趣。除了平均年齡65歲左右的老年“主力軍”,偶爾還有退役運動員、國家級教練現身。到了周末,帶著孩子過來體驗的市民也越來越多。
接受采訪時,一位愛好者湊近打招呼,笑稱于善軍為“場長”。于善軍也笑著回應:“咱們這兒沒有‘場長’,只有‘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