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
促消費惠民生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薛鵬
近日,眾多汽車廠商在湖北省襄陽市諸葛亮廣場舉行春季車展,銷售商推出以舊換新、免費升級、現金優惠、終身質保等各種促銷活動吸引客戶看車、購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位于天津市河西區陳塘莊的哪吒小鎮舉辦哪吒小鎮文化活動周,圍繞哪吒等傳統文化主題進行劇目演藝、主題互動巡游、花燈夜游等多樣化活動,助推春日夜間文旅經濟發展。圖為游客在天津哪吒小鎮購買糕點產品。 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按照以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以優化消費環境增強消費意愿的政策思路,部署了八個方面30項重點任務。
提振消費是擴大內需、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重中之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2025年經濟工作時,把“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擺在首位,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了提振消費的重點內容。提振消費為什么重要?《行動方案》有何看點?記者采訪了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研究員江宇、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王聲嘯。
消費,一頭連著宏觀經濟,一頭連著千家萬戶,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記者:去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出2025年要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提振消費為何重要?
江宇:內需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社會再生產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只有各環節順暢銜接、相互促進,才能實現整個經濟循環暢通運轉。
消費是最終需求,是生產的最終目的和動力所在。企業生產制造出來的東西,如果消費不出去,經濟循環過程中就會出現堵點、斷點,產生諸如經濟增速下降、企業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問題。
消費對生產具有強大引導作用。只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才會不斷涌現,形成消費和生產之間的良性循環。
消費是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體現。當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對消費品及服務的要求不斷提升,進一步提振消費,暢通經濟循環,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各層級、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王聲嘯:消費創造出生產動力,是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的最后一環。消費,一頭連著宏觀經濟,一頭連著千家萬戶,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一方面,提振消費是擴大內需、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重中之重。我國有14億多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1.3萬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隨著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居民消費進入新發展階段,消費需求將進一步升級。對此,要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使居民有穩定收入能消費、沒有后顧之憂敢消費、消費環境優獲得感強愿消費。
另一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特別是消費不振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循環中的突出矛盾。2024年,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9.7%,最終消費支出拉動經濟增長2.2%,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消費能力受限、消費供給不足等問題制約著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內需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作用尚未有效發揮。因此,從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經濟政策的著力點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以消費提振暢通經濟循環,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提升消費能力、提高供給質量、增強消費意愿、解決制約消費突出矛盾問題……務實、創新、有效的舉措支撐全面提振消費
記者:《行動方案》以促進消費擴量、提質、升級為目標,進一步破解制約消費的突出矛盾問題。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地方?
江宇:《行動方案》從八個方面30條舉措部署提振消費,力度加大、亮點頻頻,將有力擴大消費需求,更好發揮消費在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拉動經濟增長中的積極作用。
把增收放在首位。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消費的前提和基礎是收入,提振消費就必須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行動方案》提出實施“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從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多措并舉促進農民增收和扎實解決拖欠賬款問題等四個方面著手,很有針對性。
在需求側加大政策力度。《行動方案》著力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在部署消費能力保障支持行動時,提出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醫療、養老等多方面負擔的舉措,比如,實施兒科服務年行動,加強完全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支持,提高部分學生資助補助標準等。
聚焦消費環境改善提升。比如,針對反映突出的“加班文化盛行”等痛點問題,《行動方案》專門就“保障休息休假權益”提出了相關舉措,強調地方黨委組織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加強對各單位休息休假制度執行情況的常態化監督,并將帶薪年休假落實情況作為重點監督內容。鼓勵帶薪年休假與小長假連休,實現彈性錯峰休假,等等。
王聲嘯:《行動方案》從提高消費能力、創新消費場景、改善消費環境、解除消費限制等方面精準施策,其中既有“真金白銀”的資金投入,也有不斷優化提升的政策環境,針對性解決制約消費的突出矛盾問題,打通制約居民“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的痛點和堵點,務實、創新、有效的舉措有利于支撐全面提振消費。
值得關注的是,《行動方案》將“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放在首位。聚焦重點領域和重點群體,圍繞加大就業支持、擴大勞務報酬發放規模、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強化產業聯農帶農、償還拖欠企業賬款等工作,著力解決當前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賬款拖欠問題仍較突出、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民生領域存在短板等實際問題。
事實上,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舉措已經落實:在就業方面,堅持抓好就業這個最基本的民生,出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政策措施,強化對企業吸納就業的支持,2024年,城鎮新增就業1256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1%,高校畢業生、脫貧人口、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保持穩定。在償還拖欠企業賬款方面,印發《關于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的意見》,系統部署推進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2023年以來,有關部門組織開展了清欠專項行動,取得積極成效,下一步要推動落實解決拖欠賬款問題長效機制。
居民消費進入新發展階段,落實落細相關舉措,更好地滿足消費層級提升、幸福感增強的需要
記者:《行動方案》多次提到服務消費,我國服務消費有何看點?對于擴大內需為何至關重要?
江宇:一般認為,服務消費是指居民全部消費支出中用于支付社會提供的各種非實物性的服務費用總和,與之相對應的是實物消費。
近年來,我國服務消費呈現新特征新趨勢,餐飲住宿、家政服務、養老托育等基礎型服務消費需求旺盛,文化旅游、休閑娛樂、教育培訓等改善型服務消費持續增長。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在服務消費領域加快應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帶來服務消費新需求,推動服務消費模式、場景不斷創新。
服務消費更多是發展和享受型消費,服務消費占居民消費中的比重隨經濟發展而上升。近年來,我國居民消費進入新發展階段,從以商品消費為主向商品和服務消費并重轉變,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等消費升級,從消費種類相對單一走向多元化消費,從追求實用需求滿足上升為精神情感多重需求滿足等新變化,充分展示人民群眾消費層級提升、幸福感增強的生動場景。當前,服務消費已成為居民消費的重要增量來源,落實落細相關舉措,能更好滿足消費層級提升、幸福感增強的需求。
王聲嘯:隨著收入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消費結構也在升級,服務消費在總體消費中的占比逐漸提高。數據顯示,2013至2022年,我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占居民消費的比重由39.7%提升到43.2%,提升3.5個百分點。2024年,我國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6.2%,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同比增長7.4%。服務消費占比不斷提高,消費升級趨勢明顯。
從《行動方案》內容上看,既有針對老年人的加裝電梯、助餐等服務,也有針對青年人外出旅游、觀看演出賽事等內容,呈現出覆蓋范圍廣、政策舉措實的特征。當前,服務消費的不少領域增長空間較大,增加服務消費的有效供給是當務之急,下一步要提升服務品質,改善消費體驗,培育服務消費新增長點。
《行動方案》圍繞優化“一老一小”服務供給、促進生活服務消費、擴大文體旅游消費、推動冰雪消費、發展入境消費、穩步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等方面進行部署,從整體來看,是要通過解決有效供給不足,來推動惠民生、促消費。在擴大內需角度看,服務消費是消費擴容升級的重點方向,也是民生福祉改善的重要支撐。
記者:《行動方案》部署大宗消費更新升級行動。去年3月以來,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成效顯著。“兩新”政策的實施有哪些作用?
江宇:“兩新”政策是黨中央著眼于解決內需不足問題,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的重大決策,對提振消費、擴大內需、推動國內經濟大循環具有重要作用。
國家統計局發布1至2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數據顯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比上年全年加快0.5個百分點,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帶動了相應品類商品零售額較快增長。“兩新”政策實施對擴大有效投資、提振消費需求、促進綠色轉型、改善社會民生產生了重要作用和顯著效果。
王聲嘯:“兩新”工作不斷推進,取得顯著成效,不僅為消費市場注入了新活力,更在增進民生福祉、提升民眾生活質量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注入強勁動力。
2024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7895億元,比上年增長3.5%。在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帶動下,相關產品銷售額超1萬億元。“兩新”政策的實施,使新能源汽車、節能家電等產銷量快速增長,比如,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為1288.8萬輛,同比增長34.4%,推動節能降碳和全面綠色轉型,助力低碳產品提高生活質量,推動低碳產業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動能。從總體效果上看,“兩新”政策是供給和需求兩側雙向發力,人民群眾通過以舊換新增加消費,帶動企業投資擴產,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兩新”政策惠及了更多企業和消費者,加快了生產生活方式向智能化、綠色化轉變,實現了資源再利用和再循環,有助于構建更加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進一步推動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