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國際發展與合作貢獻“博鰲智慧”
無懼變局 共創未來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管筱璞 自海南博鰲報道
3月26日,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舉行“高端對話:聯合國未來峰會之后的全球治理”活動。新華社記者 杜瀟逸 攝
2024年3月18日,“博鰲近零碳示范區”啟動運行,經過一年的努力,示范區節能減排成效顯著,正式宣告完成從“近零碳”到“零碳”的關鍵跨越。圖為近日拍攝的博鰲零碳示范區運行管理中心。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世界在變革,亞洲在探索。
3月25日至28日,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如約而至。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000名嘉賓跨越山海,來到海濱小鎮博鰲,圍繞“在世界變局中共創亞洲未來”主題,交流發展經驗,共商發展大計,為促進國際發展與合作貢獻“博鰲智慧”。
當今世界正經歷深刻變革和復雜調整,如何在變局之中開創新局?分歧最小化,才有可能實現合作最大化。與會嘉賓普遍認為,面對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同心合力、和衷共濟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亞洲仍是全球價值鏈的核心,中國仍然是全球制造業全球價值鏈的中心
“從今年的報告大家可以看出,面對諸多挑戰,亞洲經濟體,特別是中國、東盟,繼續展現出強勁韌性,在經濟增長、貨物與服務貿易、區域經濟一體化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等方面也取得積極進展。可以說,亞洲經濟體孕育著新的潛力和空間,成為穩定和支撐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和基石。”在3月25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暨旗艦報告發布會上,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張軍說。
在地緣政治沖突和全球經濟波動的挑戰下,亞洲經濟繼續扮演著全球經濟引擎的關鍵角色,也展現了強大的韌性與領導力?,F場發布的《博鰲亞洲論壇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5年度報告》顯示,2024年亞洲經濟增長4.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過去一年,亞洲在失業率、物價、貿易等關鍵指標上表現穩健。預計2025年亞洲加權實際GDP增長率為4.5%,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亞洲經濟體GDP總量占世界的比重將上升至48.6%。
報告認為,亞洲仍是全球價值鏈的核心,中國仍然是全球制造業全球價值鏈的中心。對外經貿大學原副校長林桂軍舉例說,2023年亞洲在全球中間品貿易的占比為41.17%,遠超歐盟的25.5%和北美的15.12%。2023年全球中間品貿易對中國的依存度為16%,而對北美為15%。“貿易摩擦不僅沒有提升美國在制造業全球價值鏈中的相對地位,美國與中國在制造業全球價值鏈中重要性的差距反而不斷拉大。”林桂軍說。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黃奇帆表示,中國制造過去十年有五方面成就令人鼓舞。一是在世界制造業中占比已經達到33%,相比2010年占比20%有明顯提升;二是產業鏈體系有了比較完善的發展,被聯合國確認為唯一覆蓋全球600多個大中小產業鏈種類的國家,且其中有40%的類別規模位列全球第一;三是產品的出口結構有了深刻的趨勢性變化,即在制造業總出口額較2010年翻番的背景下,出口結構由2010年以前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比70%以上、技術密集型產品占比低于30%,轉變為90%是資本密集型產品、10%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四是生產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即進出口貿易的生產方式由2000年以前50%以上是加工貿易、30%左右是一般貿易、10%以上是大眾物資,轉變為70%以上是一般貿易、加工貿易不足20%;五是過去十年間,中國引進外資規模較上一個十年翻了一番,在就業、稅收、出口尤其是資本密集和高附加值出口等方面貢獻均有提升。
自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穩中求進”成為中國經濟工作的總基調,強調在保持經濟穩定的前提下積極進取,確保經濟增長、就業與物價不出現大的波動,同時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開放。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認為,要穩住經濟增長、防止和遏制經濟下行的趨勢,才能完成2035年的目標任務。他強調,“穩”是大局但不是目的,穩中求進的最終目標是“進”,高質量發展要“進”,經濟體制改革也要“進”。
“中國經濟未來最重要的是信心,既是消費者的信心,也是投資者的信心,還是企業家和市場主體的信心,而信心來源于完善的法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求說。
開放、合作、共贏,為全球自由貿易注入更多的確定性
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持續蔓延,貿易爭端增多、關稅和貿易壁壘增加,全球自由貿易面臨嚴峻考驗。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潘基文回憶,2018年,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的2000多名代表面前,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一承諾后來進一步發展,中國決定將海南建設成為自由貿易港,成為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一步。
“這是一項需要遠見和領導力的勇敢之舉,事實證明,這也是正確的選擇。過去7年,我和我的同事親眼見證了海南省如何轉型、如何重塑自我,從基礎設施、服務業、熱帶農業到高科技產業,海南正在成為吸引全球人才、資本和資源的強大磁石,以及新興的旅游、航運、物流和金融中心。”潘基文說。
“我是一個經濟學家,更喜歡用數字說話。”談及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成效,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趙晉平給出一組官方統計數據。2024年海南全年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0%,僅出口就增長了43.5%。截至2023年末,在海南注冊的外資企業總數為8494家,和2019年比增長了1.6倍。“這也說明海南自貿港建設確實為國外投資者提供了很好的預期。”趙晉平說。
從“先行先試”到“多點開花”,從“試驗田”到“大田耕作”,近年來,海南著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先行先試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三張“零關稅”清單、“兩個15%”所得稅、加工增值30%貨物內銷免關稅等一批自貿港關鍵核心政策相繼落地、滾動升級。今年是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擴大開放之年。封關運作后,海南自貿港與世界各地的貿易投資自由便利程度將進一步提升,與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聯系也將更加緊密。
“海南自由貿易港愿與全球伙伴一道,以開放紓發展之困,以合作聚創新之勢,以共贏謀未來之局,為全球自由貿易注入更多的確定性。”海南省省長劉小明向全球自由貿易區(港)發起“五個聯通”倡議,即共同推進規則與機制“軟聯通”、基礎設施“硬聯通”、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產聯通”、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綠聯通”、常態化對話交流“智聯通”。
“海南自由貿易港將不僅是貨物、服務、資金、數據等要素自由流動的試驗田,更是規則制度集成創新的前沿陣地。”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方首席代表周小川認為。在他看來,中國的改革開放歷程就是先設一些試驗區,通過試點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來進一步傳導。比如,中國最早設立了四個經濟特區,作為改革開放早期經濟體制轉軌的試點,取得了突出成效,特別是深圳特區,發揮了自身在地理和貿易方面的優勢,對全國后續的改革開放產生了重大影響。
“未來的自貿區(港)會是什么樣?那一定是全球營商環境最好的地方。”世界自由區組織首席執行官薩米爾拋出了自己的觀點。趙晉平則將自己對海南優化營商環境的期待濃縮成四個要點,即“產業強則經濟強、企業活則市場活、政策穩則預期穩、朋友多則機會多”。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十字路口,合作還是對立,開放還是封閉?中國給出了堅定答案。
開放包容的對話機制始終是破解難題的金鑰匙
當世界還在爭論誰該為氣候問題買單的時候,博鰲已經用行動書寫了答案。
加強電氣化改造,推進電動船舶更換及碼頭建造工作,全面消除東嶼島內燃油機械設施設備的使用;優化升級污水處理系統,建設高效、先進、智能的污水處理站,實現實時在線監測;推行綠色出行,34輛新能源電瓶車在東嶼島內穿梭,每小時可接駁1200人,滿足人員進出島需求……
3月21日,“博鰲近零碳示范區”正式更名為“博鰲零碳示范區”。一字之差,意涵深遠。中遠海運集團相關負責同志表示,博鰲零碳示范區的成功創建為綠色轉型打造了中國樣板,證明了海南自貿港建設發展與生態保護可以協同共進,為全球碳中和目標提供中國方案。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醫藥等前沿技術集中涌現,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進程顯著加快。對于中國乃至亞洲而言,在堅持對外開放的同時,理應抓住和用好技術變革帶來的機遇,在加強科技創新的國際合作中,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并發展新質生產力。
DeepSeek的橫空出世,使得全球目光聚焦中國。AI技術迅猛發展的同時,與之相伴的安全問題也引起關注。如何做到應用與治理的平衡推進?一場關乎AI未來的全球對話展開討論。
“6年前我在這兒時,旁邊的研究者談到5G能改變農民的生活,通過設備能監測地里禾苗的長勢。今天我們面臨另一個主題AI,可能只需要語音指令,就可以讓作物得到生長、優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全球關系與合作主任紹爾表示,AI在提升各個行業的生產效率方面潛力巨大,但相關的界限和原則也更加需要被關注。
在中國社科院大學教授江小涓看來,一項技術能否被接受取決于兩條標準,一是能不能帶來生產力的提高,使其創造更多的財富,二是發展結果能不能比較公平地分享。“AI的發展,第一條肯定沒有問題。第二條從經濟學角度講,要看就業是不是充分、分配是不是公平。如果出現問題,我們有什么替代的政策,比如對就業的沖擊,就需要有相應的社會保障政策。”
從數字經濟新規則到綠色轉型實踐,從區域經濟一體化到文明互鑒新范式……與會嘉賓既直面挑戰、交換意見,又謀劃務實合作路徑,本屆年會不僅貢獻了眾多前瞻性思考,未來也將促成一系列跨國合作倡議落地。這充分證明,面對不確定性,開放包容的對話機制始終是破解難題的金鑰匙。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博鰲共識將持續轉化為行動力,為構建更具韌性與包容性的世界注入東方智慧,讓合作共贏的陽光照亮人類共同發展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