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左翰嫡 文子玉 視頻制作 李柏逸 陳曉晴
春日繁花似錦,“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與中關村科學城核心區交匯處,一場吸引全球目光的盛會如約而至。3月27日至31日,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在北京舉辦,年會以“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為年度主題,設置了論壇會議、技術交易、成果發布、前沿大賽、配套活動等5大板塊、128場活動,涉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千名嘉賓齊聚一堂,共議前沿科技與未來產業發展,共享創新思想和發展理念。
前沿成果“首秀”、高端產業亮相、“黑科技”上新……經過多年發展,中關村論壇年會已經成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窗口。記者走進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感受科技發展的濃濃春意。
激活創新基因,前沿科技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第一次參加中關村論壇年會,杭州必博半導體有限公司標準部總監譚源春帶來了壓箱底的創新產品——空天地一體化芯片U560。
“這款芯片搭載手持或車載終端后,可以適應地面、海洋、空中等不同環境的通信需求。”談及這個只有拇指指甲蓋大小黑色薄片的技術特點,譚源春如數家珍,“U560擁有直連低軌衛星、基帶和射頻為單芯片集成等技術創新,采取了低軌衛星/5G RedCap/4G LTE多模融合一體化設計,與傳統的各模分割設計相比,芯片面積減少了40%,這意味著它的功耗、成本都會相應下降,是一款‘低碳’的芯片。”
一張連接天地、覆蓋陸海的巨大通信網,勾織出未來的變革趨勢。譚源春告訴記者,U560可以應用在消費、應急等多個領域,自今年2月份成功量產以來,這款芯片還是首次在展會上亮相:“中關村論壇是一個國家級的創新平臺,我們也希望在這里展示最新的科技成果。”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中關村論壇與生俱來的基因。在今年的論壇年會現場,這個特質被不斷激活、放大。
“月球的正面和背面,火山巖的分布差異極大,這也是月球二分性的一個重要體現。”3月27日下午,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G09會議室座無虛席,臺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正在講解嫦娥六號返回樣品如何為月球背面與正面地質差異研究提供參考。
在本次論壇年會上,包括“嫦娥六號返回樣品揭示月背28億年前火山活動”在內的10項研究成果從700多項基礎研究成果中脫穎而出,入選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據介紹,該遴選活動已成功舉辦20屆,今年是首次在中關村論壇上發布。
“這些研究成果充分體現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戰略導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竇賢康說。
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記得,上世紀80年代來到北京攻讀研究生時,我國大部分科學技術都不在世界的第一梯隊。“現在和那個時候相比,可以說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薛其坤說。
從AI大模型到生物醫藥,從6G技術到腦機接口,一系列尖端成果相繼亮相,展現了中國近年來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成效。記者從本次論壇年會上獲悉,2024年,中國研發經費支出達3.6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上升到2.68%,涵蓋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
“中關村論壇有眾多科學家、企業家、國際國內組織的參與,在世界范圍已經形成了獨特影響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的科技創新水平。今后,隨著我們國家各方面的發展,這個論壇所涉及的范圍和產生的影響力會進一步擴大。”薛其坤說。
突出開放合作,共議共享鏈接全球智慧
“開源”,理想汽車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想演講時提到的這個關鍵詞,引起強烈共鳴。
在3月27日舉行的中關村論壇年會全體會議上,李想分享了理想自研整車操作系統的攻關歷程和技術優勢,并宣布計劃于4月底將這套操作系統在開源社區開放。這一舉措有望幫助汽車廠商和供應商每年節省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操作系統授權費用。“與所有同仁共享碩果,讓中國的創新技術普惠每一位汽車用戶。”李想表示。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如果說科技創新是世界百年變局的“關鍵變量”,那么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就是助推其轉化為“發展增量”的必然要求。今年的論壇年會上,諾貝爾獎獲得者、頂級科學家、知名企業家共同唱響合作主旋律,分享在科學研究、技術孵化、產品開發、產業洞察等方面的深刻見解,為面向全球的科技創新與交流指引方向。
“世界正面臨全球性的科學挑戰,如氣候變化、能源生產、公共衛生,必須通過全球合作,依靠大型團隊、大規模設施和大數據,發揮創新協同作用。”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學講席教授杰哈·阿爾貝特·穆魯不但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進行了廣泛的合作研究,還促進了中國科學家和國際組織間的合作,“我們的長期愿景與中國的國家創新戰略不謀而合。”
醫藥健康是本次論壇年會聚焦的前沿領域之一。記者注意到,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常設展上,包括輝瑞、默沙東在內的多家國際知名藥企推出了在華研發中心、創新基地的介紹展板。
創新的動力,源自改革的活力。“依托‘兩區’建設和中關村先行先試的政策,推出數據出境綠色通道、建設創新藥械的出海平臺,吸引一批外資企業加大在京布局,去年輝瑞、默沙東、禮來等8家知名藥企在京新設創新主體。北京正在成為吸引全球醫藥創新資源的‘強磁場’。”北京市副市長靳偉介紹。
以中關村論壇為樞紐,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全球科技合作新格局正在加速構建。“我想起一個中國的成語‘博采眾長’。”英國駐華大使館創新事務公使銜參贊墨泰說,這個成語在科技領域尤其具有啟示意義,“期待我們可以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挑戰。”
促成技術交易,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成果轉化高地
3月27日下午,一走下演講臺,胡雪便被人群圍住,咨詢相關合作事宜。作為黑鯨能源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項目經理,她剛剛在論壇年會的“區長會客廳”進行了一場路演。
“我們是一個初創型公司,主要研究空氣碳捕集。以新型吸附劑材料技術突破為契機,設計研發新工藝流程,最終實現低能耗的空氣中二氧化碳直接捕集,這一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胡雪告訴記者,“區長會客廳”給予了企業展示交流的機會,有助于政企直接對話,推動合作共贏。
不止是胡雪,在“區長會客廳”,一系列京內高校在孵項目以及京外優質創新項目通過路演、一對一交流等形式完成了深入對接,促成合作落地。
“‘區長會客廳’是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重要的招商引資引智需求對接平臺,旨在搭建政府與企業間深度交流的橋梁。政企雙方圍繞產業政策、營商環境、投資合作、技術交易、人才引進等話題開展對話,促進區域與高質量項目、先進技術成果與產業人才的精準對接。”中關村會展與服務產業聯盟工作人員孟翼告訴記者。
據了解,本次論壇年會舉辦了多場技術交易活動,在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開幕式上,100項新技術新產品、100項國際技術交易創新項目重磅發布,11組重點合作項目現場簽約。
構建起技術交易全鏈條生態的同時,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也是論壇年會的一項重要目標。
“目前科技成果轉化大多是‘能轉就轉’‘一錘子買賣’,缺乏高質量轉化和持續性合作,難以培育形成高質量企業。”3月28日上午的中關村科技成果轉化50人論壇上,專家學者圍繞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等內容積極交換意見,西北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主任、資產公司董事長符新偉開宗明義,指出了當前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難點。
符新偉認為,科技成果轉化要在促進“轉”的基礎上,在持續“幫”和“扶”上下功夫,要量身定制轉化方式實現科技成果擇優盡轉,組建聯合攻關團隊、共建研發平臺,實現產學研協同創新。
在推動成果轉化方面,本次論壇年會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北京科技成果轉化智能服務平臺上線科技成果超1萬件、《百項新技術新產品榜單》和《百項國際技術交易創新項目榜單》精選200項新成果、多個開源項目規模化應用……一系列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按下了科技產業化落地的“加速鍵”。
拓展應用場景,推動科學技術造福各國人民
“你好小洛,我需要繪制全屋地圖。”
“好的。”接收到參觀者的語音指令后,一臺約1米高的機器人從充電樁內移出,開始自主巡邏、繪制空間地圖。
這個被眾多參觀者圍觀的“機器管家”,是中關村展示中心常設展上展出的安珂爾智慧家庭機器人。“它是一款用于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務的機器人,可以遠程問診,提供緊急求救服務。”北京洛必德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產品官戴中原告訴記者,當前,智慧養老成為銀發經濟的新賽道之一,安珂爾智慧家庭機器人利用AI大模型賦能智慧養老,可以實現健康數據檢測與分析、智能化日常生活支持、高效安全應急響應等,將在群眾健康與智能生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除了實用的服務型機器人,技能多樣的人形機器人也成為本次論壇年會的一大亮點。15家企業近百臺代表性的機器人“智愿者”活躍在年會的各個角落,擔任迎賓、交流、主持、表演、服務等工作,為參會者帶來全新體驗。
面帶微笑的迎賓機器人、會沏功夫茶的茶藝機器人、水平達到“超九段”的圍棋機器人……一系列“有溫度”的科技,讓中關村論壇年會顯得人情味十足,傳遞出“科技向善”的核心理念。
“注射一針藥物就有機會復明。”除了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本次論壇年會還發布了涵蓋人工智能、醫藥健康、新能源等重點領域的“十項重大科技成果”,其中之一,就是“基于新型光敏蛋白的基因治療技術”。“去年,這款新藥的臨床研究取得了令人驚喜的效果。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9位視障受試者接受了眼部藥物注射,一段時間后,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感光能力。”健達九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濤告訴記者,這款藥物預計今年內正式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希望藥物上市進展順利,讓更多視障患者重見光明。
從基因治療到清潔能源,從開源生態到智能服務,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類生活。今年的論壇年會不僅是一場科技盛宴,也是一次對人類未來的深度思考。科技部副部長林新表示,中國始終堅持科技開放合作造福人類,“為應對全球性挑戰、促進人類發展進步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