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遺綻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發布時間:2025-04-01 08:52:11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福建省柘榮縣通過梯隊式培養非遺剪紙傳承人、打造非遺剪紙品牌等方式,保護傳承非遺剪紙技藝。圖為柘榮剪紙福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在教授“一刀剪金蛇”剪紙技藝。章慧晶 攝

云南省麗江市把文化遺產保護與人居旅游環境改善、民族文化品位提升等緊密結合,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圖為3月25日,游客在麗江古城東巴文字墻前拍照。新華社發

侗族薩瑪節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為3月15日,群眾在貴州省榕江縣三寶侗寨薩瑪節活動中舞稻草龍。 新華社發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赴貴州、云南考察時,走進民族特色村寨、歷史文化古城,心系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文旅融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既要保護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風貌,傳承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要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圍繞如何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記者采訪了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侯勝。

新時代以來,我國積極探索實踐,形成了非遺保護的中國實踐與中國經驗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新時代以來,我國在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的過程中,形成了哪些主要經驗做法?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有哪些主要工作著力點?

侯勝: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多次調研非遺項目,與傳承人親切交流,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如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赤峰博物館接見《格薩(斯)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時說,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支持和扶持《格薩(斯)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好傳承人,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非遺系統性保護水平持續提升,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機制基本建立,非遺項目對外成為了展示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對內成為彰顯中華民族歷史的一本“教材”。非遺保護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積極探索實踐,建立并完善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制度,推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國情的保護措施,形成了非遺保護的中國實踐與中國經驗。

一是堅持高位推動,不斷加大文明交流互鑒力度。中國作為最早參與非遺相關國際準則性文書起草制定的國家之一,頒布施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建立了規模宏大的非遺代表作名錄體系,實施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等項目,并積極推進非遺項目的申報工作。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是堅持政府主導,不斷提升制度化法治化水平。法規制度是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基礎,是非遺傳承發展的“四梁八柱”。近年來,我國不斷夯實相關法律保護基礎,不斷完善非遺名錄制度、評估制度,并將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國家級非遺館等建設指標列入“十四五”規劃綱要,為非遺保護提供了堅實保障。

三是堅持聯動保護,不斷夯實非遺保護基礎。我國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代表性名錄體系和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體系,各級政府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計10余萬項。在非遺項目保護實踐中,創造性地實施了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區域性整體保護、生產性保護、分類保護等多種非遺保護方式方法,非遺保護基礎進一步夯實。

四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推動非遺融入生活場景。非遺是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傳承并不斷創新發展的,廣大人民群眾在非遺保護傳承中居于主體地位。因此,在非遺保護中提出了“見人見物見生活”“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非遺融入當代生活”等非遺保護理念。非遺保護社會氛圍日漸濃厚,參與體驗非遺、感知傳統文化魅力成為新的生活時尚。

五是堅持弘揚當代價值,不斷豐富非遺的表現形式。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重點開展與中華文明起源、文化發祥有關項目的保護工作,深度挖掘闡釋非遺項目中蘊含的中華人文精神和核心思想理念,弘揚其時代價值,為社會和諧發展提供了豐潤的道德滋養,為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提供了重要支撐和推動力量。

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方面,目前來看,有以下著力點:

一是把培養傳承人作為非遺保護的核心工作來抓。積極培養好傳承人,培育規模宏大的傳承人隊伍,使之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讓非遺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二是堅持系統觀念,對非遺保護傳承各個方面進行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和整體性重構。建立完善了非遺保護傳承的政策法規體系、名錄體系、理論研究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傳播推廣體系、體驗設施體系、數字化保護體系和工作隊伍體系,構建了“1+3+N”的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格局。

三是堅持和鞏固文化主體性。堅持非遺保護傳承的中國方式,以中國非遺保護傳承實踐構建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傳承理論體系,以非遺代表性項目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以非遺項目的“厚度”豐富中國的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力量。

找準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更好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記者: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擺在突出位置,推動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煥發新生。今年春節檔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里,被觀眾頻頻點贊的“寶蓮盛開”配樂,正是來自侗族大歌。在您看來,應如何找準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更好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侯勝:隨著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要更好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堅持做到“五個注重”:

一是注重傳承主體。傳承的主體一定要清晰。過去,由于區域發展狀況不一樣,各地對于自身非遺的認知度也不一致,許多地方對于非遺傳承的主體存在模糊認識。因此,要從根本上理清這個問題。非遺的傳承主體,包括群體傳承和傳承人傳承,對于這兩類主體都需要充分重視。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對傳承主體的引導作用。目前非遺相關法律法規已經較為完善,地方各級文化部門在進行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和落實非遺相關法律法規,切實發揮好引導作用,激發各非遺傳承主體的主動性。同時,各非遺傳承主體要切實體現非遺主人翁的地位,將非遺傳承視為自身的使命,主動承擔好傳承任務,加強主動傳承。在解決傳承主體的問題上,群體傳承和傳承人傳承這二者要區別對待。對于群體傳承,要重視群體隊伍的建設,例如傣劇就是典型的群體傳承,涉及編劇、演唱、舞美設計、道具服裝設計等的共同傳承,與個體傳承人的非遺項目很不一樣,因此在解決傳承主體的問題上,二者要區別對待。

二是注重傳承對象。加強對非遺傳承對象的辨析,實際上是要理清非遺傳承的要素。非遺是人類歷史上創造的寶貴財富,但是隨著時代發展,人類社會科學的整體進步,非遺中也存在一些不符合時代的因素。在進行非遺傳承的過程中,需要格外注意加強對非遺傳承對象的辨析,把握好非遺傳承的主要元素,將真正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保護和傳承下去。這一方面要求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在評定非遺時加強審查力度,同時要求傳承人不斷提高自身認知,充分理解和把握自身所傳承的非遺內涵。要與時俱進,在保持傳統味道的前提下進行內容創新,體現非遺的當代性,使之符合時代潮流,更利于產業化打造。

三是注重機制有效。首先要進一步完善非遺傳承與保護的機制。非遺保護現在已經有法可依,各項制度也相對完善,但是基層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有著自身的特殊性。文化主管部門要及時完善相關工作機制,特別是基層主管部門要能夠結合地區實際落實好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同時,要針對地區的特殊問題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解決,如此才能保證非遺傳承的有效開展。要進一步完善非遺傳承的保障措施,規范非遺保護資金的管理和使用。

四是注重開發對象的差異化。由于生活地域不一樣,不同地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很大的差異。同時,生活在相同區域的不同民族,由于族源、發展歷程等不一樣,他們的非遺也有很大差異。從發展角度來說,在對不同地域非遺,特別是少數民族非遺進行開發利用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差異性,針對不同類別、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采取不同的開發利用方法。凸顯差異性的少數民族非遺項目在當前更具有典型性價值,只有采取有針對性的辦法,盡可能地保持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才能將不同地域的非遺開發利用好。

五是注重開發的步驟與層級。各地區發展水平不一樣,現有發展條件也不一樣,這就要求在進行非遺開發的過程中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注重開發利用的步驟,劃分好初、中、高不同的開發階段。在制訂方案時,要充分考慮各地區各類型非遺利用的現狀,找準基本定位。例如,有的非遺項目市場化前景極為“小眾”,就不宜搞大規模投資開發,而是應該立足保護,針對“小眾”需求進行適度開發;而有的非遺項目天然和旅游產業高度契合,就應當聚焦“旅游+”做好開發的大文章。在非遺開發中,要針對不同地區非遺項目特點、當前開發利用的程度,制定不同的利用方案,切忌“一刀切”。

將非遺文化資源轉化為創意產業的動力源泉,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

記者: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文化又是產業。依托非遺資源稟賦,創新非遺產業形態,非遺資源也能成為發展動能。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如何更好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賦能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侯勝:非遺是民族智慧與精神的瑰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發源于遙遠的“過去”,并在當下活態“在場”的寶貴資源。實踐中,我們要在保護好的前提下,充分挖掘非遺文化資源,將其轉化為創意產業的動力源泉,成為賦能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積極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在促進文化傳承、帶動就業創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增進民族團結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許多地方有意識地結合本地非遺資源,打造出“非遺+扶貧”“非遺+旅游”“非遺+互聯網”等發展新模式,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非遺助力文旅融合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成效更為顯著。在非遺領域,全國目前設立了6700余家非遺工坊,其中2100余家設立在脫貧縣和鄉村振興重點縣,有影響力的非遺品牌不斷涌現,帶動作用凸顯,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陣地。以云南為例,云南燦若星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動“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重要的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云南非遺的多元性和獨特性,使得云南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無數游客被云南的人文景觀所吸引,紛紛來感受這片土地的神秘和魅力。

新時代新征程,要讓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接軌,就必須在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與規律基礎上,采取“非遺+”方式,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破圈”,促使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當代審美激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當前,“非遺+文創”“非遺+旅游”“非遺+產業”“非遺+互聯網”“非遺+教育”“非遺+直播”等模式的日趨成熟,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產業發展真正做到了相輔相成。

通過合理有序開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賦能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首先要創新傳承手段,健全保護體系。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展全國范圍內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加強檔案數字化建設,妥善保存相關實物和資料。提高專業記錄水平,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全面系統記錄。完善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加強對代表性傳承人的評估和動態管理。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力度,不斷壯大傳承隊伍。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繼續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加快形成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傳承體驗中心等在內,集傳承、體驗、教育、培訓、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傳承體驗設施體系。

要引領非遺產業數字化轉型。非遺數字化是讓非遺“活”起來和“火”起來的重要途徑。通過“非遺+數字”的有效融合,達到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交互影響,從而讓人民群眾“百看不厭”“驚喜不斷”。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興起,5G、VR、AR等新一代信息科技的運用,為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技術支撐。通過文化遺產數字化與數字化產業鏈、數字經濟的結合,催生非遺的文旅融合新業態、電商融合新載體、賽事融合新項目,從而推動非遺在市場經濟中展現出巨大的活力與潛力。

要推動非遺跨界的深度融合。立足于傳統文化根基,依托顛覆式創意、沉浸式體驗、年輕化消費、移動端傳播等新技術的加持,加大精準化、分眾化、個性化非遺產品的設計、生產與投放,讓非遺更加親近大眾。推動非遺與時尚設計、旅游業、影視產業、建筑設計、餐飲業、教育領域、體育產業等領域跨界合作,開拓更廣泛的領域,創新更多的形式,推動“非遺+”在更高水平、更廣闊領域發展。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新質生產力融合互動,彼此賦能,讓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更富有靈魂、底蘊和活力,并孕育更多非遺新業態、新模式、消費新方式,煥發非遺經濟新時代活力。

要建立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導向。針對非遺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權利主體模糊、權利客體形態復雜、權利內容不清及權利交易不暢等現實困境,綜合運用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地理標志等多種手段,從立法層面,盡快明晰相關權利主體、構建分層保護體系、廓清相關權利主體的利益邊界,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交易平臺,進一步打造有法可依的制度環境,用好知識產權工具,讓非遺的創新發展后勁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