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委原書記古某某,罔顧組織挽救、提醒,在組織函詢時不如實說明問題;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政協原黨組書記、主席王某,自治區紀委監委收到相關線索,對他進行函詢時,王某不如實報告有關問題,錯過組織挽救;上海市崇明區文化和旅游局原黨組書記、局長黃某某,心存僥幸,一再錯過組織挽救;云南省臨滄市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原主任委員徐某某,拒絕組織的教育挽救,處心積慮對抗組織審查……
對這些違紀違法的黨員、干部,組織不是沒有給他們機會。面對組織的函詢、提醒,他們不僅不如實報告情況,主動向組織說清和交代問題,而是選擇敷衍塞責,抱著僥幸心理,企圖蒙混過關,甚至采取對抗態度,錯過組織挽救的機會。
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們黨一貫的方針,也是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的歷史經驗。1942年延安整風開始時,毛澤東同志在《整頓黨的作風》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這一方針經過長期實踐檢驗,已經成為我們黨通過解決自身問題,達到鞏固和發展黨的團結統一的歷史經驗和優良傳統,是中國共產黨興旺發達的重要標志。
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是對黨內生活的思想方法和組織手段的重大創新。1944年4月,毛澤東在《學習與時局》的報告中對這一方針進一步闡述。他指出,“實行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借以達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這樣兩個目的。”“對于人的處理問題取慎重態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損害同志,這是我們黨興旺發達的標志之一。”在處理黨內矛盾和錯誤時,既要嚴肅對待,又要注重教育和挽救,以達到既嚴明紀律又團結同志的目的,體現了我們黨對黨員、干部的嚴格要求和真切關愛。
“對于犯錯誤的同志不能‘一棍子打死’,更不能‘置之死地而后快’,而應依照我們黨‘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貫方針,幫其改正,讓其轉變為一名好同志。”這是一位從事紀檢監察工作多年的同志講的心里話。紀檢監察機關在辦案過程中,非常注重教育人、轉化人、挽救人。案件處理中既看事實又看態度,堅持實事求是、寬嚴相濟,對主動交代問題、上交非法所得、消除影響以及有重大立功表現等情形的,依法依規從輕或者減輕處理。
黨的十九大修改黨章,在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針的同時,增加執紀必嚴、違紀必究,抓早抓小、防微杜漸,以及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讓紅紅臉、出出汗成為常態,黨紀處分、組織調整成為管黨治黨的重要手段等規定。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是全面從嚴治黨實踐創新成果,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是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核心要求,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具體體現。
紀檢監察工作是政治工作。精準運用“四種形態”,就是立足教育挽救,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優勢,把學習黨章作為審查談話第一課,讓審查對象重溫入黨誓詞,重溫入黨志愿書,用理想信念教育轉化,喚醒激情燃燒歲月的記憶,使其認識錯誤,寫出反思材料,真心向黨懺悔。突出執紀審查的政治性,就是要體現嚴管有力度,厚愛有溫度,爭取讓犯錯誤的黨員、干部相信組織、依靠組織,主動交代和說清問題,真誠改正所犯錯誤,得到組織的從輕或者減輕處理。
對黨絕對忠誠是對每一名黨員、干部的政治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黨忠誠,是共產黨人首要的政治品質;我們黨一路走來,經歷了無數艱險和磨難,但任何困難都沒有壓垮我們,任何敵人都沒能打倒我們,靠的就是千千萬萬黨員的忠誠。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全黨同志要對黨忠誠,并指出對黨忠誠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不是有條件的而是無條件的。每一名黨員、干部都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永葆政治本色,始終做到對黨絕對忠誠。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為人忠厚,做事踏實,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道德修養。忠誠老實,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立業之基。對黨絕對忠誠,是黨員、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質。怎么體現對黨忠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始終做到心中有黨,一心一意、表里如一,對組織坦誠,敬畏組織、相信組織、依靠組織、服從組織,任何時候都與黨同心同德。對于一時糊涂犯了錯誤的黨員、干部來說,更需靠忠誠積極改正,向組織如實報告、主動講清問題,同組織交心,重回正確軌道。切記,諱疾忌醫只會越病越重,罔顧組織挽救提醒只會錯上加錯。
隨著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推進,“懲治極少數”不放松的同時,“管住大多數”的要求和工作越來越細、越來越實。比如,函詢是組織加強對黨員、干部監督的重要方式,體現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也體現組織對黨員、干部的關心和愛護。近年來,我省發生的一些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應付函詢、敷衍函詢的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組織缺乏敬畏之心,漠視組織紀律。
對組織的態度,考驗著黨員、干部的黨性。什么叫黨性?關鍵時候明心見性,就考驗出來了。犯了錯誤后,是不是相信組織,有沒有主動承認錯誤,就是在關鍵時刻對黨性的檢驗。一時糊涂犯下錯誤,能夠幡然醒悟,及時向組織說明情況、講清問題,把自己交給組織去評判、處理,這說明心里還有黨的觀念、組織意識,對黨還有感情,對組織還有敬畏,還能相信組織、依靠組織。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在執紀審查中,不少犯錯誤的黨員、干部通過學習黨章、重溫入黨誓詞,主動交代問題,同黨交心,真心向黨懺悔,實現了思想改造和教育轉化。黨員、干部犯了錯誤不可怕,關鍵是要相信組織、依靠組織,主動向組織講清問題的同時,積極改正錯誤。要深知,組織才是黨員、干部最堅實的靠山。事實也充分證明,犯了錯誤的不少黨員、干部,選擇相信組織、依靠組織,“有病”積極接受“治療”,最終放下包袱、輕裝前行,重回正軌。
嚴是愛,寬是害。嚴管才是厚愛。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犯了錯誤的黨員、干部至今還沒有認識到組織的良苦用心,不能正確認識嚴與愛、懲與治的關系。自己犯了錯誤,不是主動向組織講清和交代問題,而是選擇故意隱瞞事實、作出虛假承諾,對組織的挽救無動于衷,企圖耍“心眼兒”掩蓋事實真相,對抗組織審查,妄想蒙混過關,把自己放在了組織的對立面,小毛病拖成大問題,落得個追悔莫及的下場。
犯了錯誤的黨員、干部,切不可罔顧組織的挽救和提醒,錯過組織“拉你一把”的機會。(紀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