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關注丨無懼風雨再向前

發布時間:2025-04-23 08:40:13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一季度經濟數據彰顯中國經濟發展向新向好

無懼風雨再向前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薛鵬

4月21日,在位于重慶市兩江新區的一家機械制造企業,工作人員在總裝車間組裝即將出口老撾、緬甸的挖掘機。 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今年以來,為適應外貿市場的新變化,不少民營企業調整生產線,在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積極借助國內電商平臺加速“出口轉內銷”,擴展銷售渠道。圖為4月20日,在浙江省溫州市的德賽科技園車間內,工人在制鞋流水線上工作。 新華社發(劉吉利 攝)

4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5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31875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4%,比上年四季度環比增長1.2%。在全球貿易秩序遭受嚴重沖擊、市場預期普遍低迷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實現良好開局,為世界經濟注入了寶貴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沉著應變、綜合施策,國民經濟實現良好開局,長期向好的發展大勢沒有改變。

開局穩,首季度增長5.4%,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

春夏之交,中國連續舉辦的兩場商貿盛會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展現了中國的“磁吸力”——

在海南舉辦的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有來自71個國家和地區的1767家企業、4209個消費品牌參展,規模創歷屆新高,專業采購商超過6萬人,相對于第四屆增長超10%。展會期間,三場供需對接活動共達成52個簽約意向,意向簽約金額約920億元。

在廣州舉辦的第13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共吸引參展企業約3.1萬家,其中出口展參展企業首次突破3萬家,比上屆增加近900家。截至4月19日,已有來自全球216個國家和地區的148585名境外采購商到會。

“中國產品無法替代”“要做生意就來這里”“不為‘打卡’,只為‘下單’”……展會現場,外商的一句句感嘆、一次次洽談、一筆筆訂單,反映了他們堅定看好中國市場、中國產品,充分體現了全球工商界對中國制造的認可、對中國經濟前景的信心。

今年以來,國際環境變亂交織,不利影響加深,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4%,增速高于去年全年5%的增速,也高于去年一季度5.3%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

“面對復雜的局面,黨中央科學決策,全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團結一心、奮發有為,加快落實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有力有效應對外部挑戰,一季度,國民經濟起步平穩、開局良好,高質量發展向新向好。”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表示。

多項數據指標也在印證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生產需求指標加快回升,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長6.3%,比去年全年回升0.6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增長5.3%,回升0.3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2%,比去年全年回升1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6%,回升1.1個百分點。

一項項可圈可點的數據,彰顯了我國經濟行穩致遠的底氣:2024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130萬億元,構筑起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穩固底盤;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構成需求結構不斷升級的消費大市場,新場景新品類不斷涌現;依托于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無可替代;在應對挑戰綜合施策上,中國有豐富的經驗和政策工具箱,一系列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相互配合,政策效應持續顯現。

中國經濟增長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表明,中國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其他經濟體的產出就會增加0.3個百分點。面對中國經濟一季度的“成績單”,國際觀察人士認為,在變亂交織、不利影響加深的國際環境背景下,這一成績來之不易,彰顯中國經濟強大定力與澎湃動力。

動能新,高技術制造業跑出加速度,強大國內市場的潛力正穩步釋放

人形機器人如何跑馬拉松?4月19日,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事——2025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鳴槍開跑。20支人形機器人參賽隊和人類選手同時起跑,共同挑戰21.0975公里的比賽。

既有高達1米8的“大長腿”機器人率先沖出,也有小個子機器人快速邁著“小短腿”前進……最終,來自北京亦莊的“天工Ultra”以2小時40分42秒率先撞線,現場爆發出歡呼聲和熱烈的掌聲。

同一時間,在第137屆廣交會的現場,機器人同樣備受矚目。本屆展會首次增設服務機器人專區,展覽面積達4200平方米,吸引了46家頗具行業代表性的企業參展。在人潮洶涌的展區,0.5毫米級“外科圣手”、24小時不眠的“鋼鐵工人”、拉花技術一流的“咖啡師”……一件件令人稱奇的展品讓觀眾駐足觀看,也讓世界看到技術含量更高的“中國制造”。

一南一北,機器人隔空競技,背后是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加速跑”。“中國人形機器人一定能發展好,我們有底氣。”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梁靚說,人形機器人由上千個零件組成,背后牽動著長長的產業鏈。我國制造業門類齊全、產業配套能力強大,為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夯實了堅實底座。

人形機器人產業的蓬勃發展是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數據顯示,一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0.3%,創新動力不斷增強。

從產業結構來看,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共同拉動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繼續提升。一季度,裝備制造業占比達到33.7%,同比提高1.9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占比15.7%,提高0.5個百分點,工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趨勢明顯。

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繼續保持較高增長速度。一季度,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升了1.5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3D打印設備、工業機器人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45.4%、44.9%、26.0%。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過去五年,三大需求中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80%。“近年來,我國主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通過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升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劉向東表示。

今年以來,在《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國內市場的強大潛力正穩步釋放。一季度,我國市場銷售增速回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671億元,同比增長4.6%,比上年全年加快1.1個百分點。其中,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9%,比1至2月份加快1.9個百分點。

韌性強,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上升的背景下,貨物出口同比增長6.9%

4月21日上午8點30分,“世界超市”義烏國際商貿城開門營業,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商接連涌入。不一會兒,一區東擴市場經營戶范艷香便迎來了海外的老客戶,不到十分鐘,雙方就達成了交易。

范艷香經營飾品生意近20年,在6平方米的商鋪背后,是她自營的工廠和整個研發、銷售團隊。得益于產品質量好、性價比高,她家的飾品深受外商喜愛,外貿占比達90%以上。提起近期美國挑起關稅戰、貿易戰帶來的影響,范艷香表示,“誠信經營、質優價廉是義烏小商品最大的招牌,就算漲價也有很多外商繼續下單。”

圣誕用品行業經營戶樓寶娟態度更為樂觀,其經營的圣誕產品遠銷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美國市場占比10%左右。“目前美國客戶下的訂單還在正常生產出貨,他們還怕我們不給貨。”樓寶娟說。

擁有三家店鋪的包裝用品經營戶何犁紅選擇通過發掘新客戶、開拓新市場,來彌補美國訂單的流失。她打算今年去參加法蘭克福日用品展,加大品牌推介力度,了解當地市場需求,進一步擴大市場,“只有不斷修煉內功,提升產品質量,才能更好地抵抗外部風險”。

中國發展始終靠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從不靠誰的恩賜,更不畏懼任何無理打壓。面對美國隨意揮舞的“關稅大棒”,義烏國際商貿城的商戶普遍表示可通過商品漲價、提高產品附加值、優化生產流程、增強企業自身競爭力等方式來降低影響。

“基于義烏市場出口結構多元化、供應鏈韌性突出等特點,結合當前經營數據,我們認為此次美國關稅政策調整對整體業務影響有限。”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義烏海關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義烏市進出口總值1674.5億元,同比增長13.0%;其中出口1472.7億元,增長14.5%;進口201.8億元,增長3.4%。

透過義烏國際商貿城,可以感受到中國外貿的韌性。一季度,我國貨物進出口保持增長,貿易結構繼續優化。貨物進出口總額103013億元,同比增長1.3%。其中,出口61314億元,增長6.9%;進口41700億元,下降6.0%。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5.8%,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6.8%,機電產品出口增長8.7%。

近年來,我國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構建貿易多元化格局,目前已與世界上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貿易伙伴。今年一季度,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出口同比增長7.2%,貨物進出口額占全部進出口額比重超過50%,多元化市場格局正在形成。

“從短期來看,美國加征高額關稅會對我國經濟和外貿帶來一定壓力,但是改變不了中國經濟持續長期向好的大勢。中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力大,我們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外部挑戰,實現既定發展目標。”盛來運表示。

中國經濟基本盤的穩健,不僅是自身持續健康發展的“壓艙石”,也是全球經濟抵御風浪的“穩定器”。事實證明,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必然是世界經濟的重要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