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個“中國航天日”,神舟二十號乘組出征太空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管筱璞自東風航天城報道
4月24日,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出征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圓夢園廣場舉行。這是航天員陳冬(右)、陳中瑞(中)、王杰在出征儀式上。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大漠戈壁與璀璨星河,相距多遠?酒泉衛星發射中心921塔架身披金輝,搭載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二十運載火箭如利劍般巍然矗立,答案即將揭曉。
“5、4、3、2、1,點火!”4月24日17時17分,隨著震天動地的轟鳴,火箭尾部噴吐出耀眼的橘紅色烈焰。火箭拖曳著絢麗尾焰刺破蒼穹,在空中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現場掌聲雷動,歡呼連連。
發射當天,恰逢第十個“中國航天日”。此次任務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第5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載人航天工程第35次發射任務。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入軌后,于北京時間4月24日23時49分,成功對接于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整個對接過程歷時約6.5小時。
在軌駐留期間,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將迎來天舟九號貨運飛船和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的來訪,計劃于今年10月下旬返回東風著陸場。
再次把航天人的榮耀寫滿太空
4月23日上午,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執行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陳冬、陳中瑞、王杰在出征前集體亮相,向中外記者揮手致意。他們身姿矯健、神采奕奕,舉手投足間,滿是自信與干練。
“都說‘一回生、二回熟’,我這是第三次了。”再度擔任指令長的陳冬表示,每一次太空之旅都是獨一無二的,期待在飛行中能夠收獲更多的經驗與突破。
神舟二十號乘組延續了“新老搭配、以老帶新”的傳統,包括2名航天駕駛員和1名飛行工程師。陳冬成為第二批航天員中首位三次飛天的航天員,踏上個人首飛之旅的陳中瑞、王杰均為第三批航天員。“合,三頭六臂,群策群力;分,各司其職,獨當一面。”陳冬用一句話概括了這支團隊的優勢。
信心源自扎實的準備。陳冬表示,按照計劃安排,這次任務會有復雜的出艙活動、精細的實驗操作和日常的維護維修等挑戰。乘組秉承“地面多備幾手,太空才能得心應手;地面拼盡全力,太空才能應對有力”的理念,做到所有訓練時間有保證、內容有保證、效果有保證。在陳中瑞看來,“現在我們融合得就像一個人,達到了‘1+1+1=1’的狀態。”
“有時候,我也想著能飛得高一些、再高一些,沖出大氣層,去領略浩瀚的太空。”陳中瑞曾是一名守衛祖國藍天的戰斗機飛行員。當選拔航天員的消息傳來,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2020年9月,包括他在內的第三批18名隊員光榮加入航天員隊伍,開啟了為國出征、筑夢九天的奮斗征程。
“能夠生逢新時代,我是幸運的;能夠將個人夢和中國夢、航天夢緊密相連,我也是幸福的。”帶著對幸福的體悟,陳中瑞表示,“我會全力以赴,堅決完成任務,再次把航天人的榮耀寫滿太空!”
2003年10月16日,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在王杰的家鄉內蒙古順利著陸,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舉國上下為之振奮,歡欣鼓舞。那時還是中學生的王杰,從此對航天滿是憧憬。
2016年,王杰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畢業后加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在五院工作期間,他一直承擔空間站相關型號微振動抑制關鍵技術攻關等任務。2018年,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選拔首次擴大了范圍,相關科研院所和高校人員有機會成為航天員。憑借出色表現,他成功入選。
從“空間站建造者”到“空間站居住者”,王杰參與空間站任務的方式變了,但他與載人航天事業的情緣更加深厚。回望來時路,他最深的感悟是人生要有夢想,當個人夢想與國家發展交會對接,并為之奮斗,每一份努力都熠熠生輝。“感謝新時代,讓我們每個人有夢可追、追夢可成!”
拓展約20%的上行載荷裝載空間,三項太空實驗助力破解生命密碼
自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以來,中國人便有了自己的“太空之家”。根據任務需要,神舟飛船的承載能力也在不斷增強。除運送航天員外,神舟飛船還肩負著運送高價值高時效性載荷等職責,能夠更好為太空家園“添磚加瓦”。
在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研制過程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神舟團隊設計人員在軌道艙原運能基礎上,對飛船承載空間進行優化設計,拓展出約20%的上行載荷裝載空間,進一步提升了載人飛船的上行承載能力,能為空間站運送更多關鍵物資。
2024年4月,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攜帶4條斑馬魚和4克金魚藻進入“天宮”;2024年11月,天舟八號貨運飛船將果蠅送抵中國空間站。本次任務上行樣品及裝置總重量約28公斤,將以斑馬魚、渦蟲和鏈霉菌作為研究對象,開展三項生命科學實驗。
“空間失重環境會導致人類心血管系統出現心律失常、心肌重塑,也會導致骨骼系統出現持續性骨丟失,大大增加骨折風險,這些問題制約著人類的長期太空生存。”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倉懷興解釋,“失重性骨丟失及心肌重塑的蛋白穩態調控機制研究”項目,將通過開展空間斑馬魚成魚實驗,研究微重力對高等脊椎動物蛋白穩態的影響,明確蛋白穩態對失重造成的骨量下降和心血管功能紊亂的調控作用,探尋未來人類長期宇宙航行中對抗骨量下降和心血管功能紊亂的防護方法。
“渦蟲的組織修復能力十分驚人,即使斷成兩截后,兩邊仍可再生出新的肌肉、皮膚、腸道,甚至完整的大腦。研究渦蟲對研究人類細胞克服老化、延緩衰老等具有重要意義。”倉懷興介紹,“空間微重力和輻射環境對渦蟲再生的影響及作用機制探索”項目,是國內首次開展的渦蟲空間再生實驗,將研究空間環境對渦蟲再生形態發生、生理行為的具體影響,從個體水平進一步認識再生基本機制,研究結果有助于解決人類空間損傷及地面衰老等健康問題。
鏈霉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環境、動植物中,在土壤改良、植物促生抗逆、生態系統構建和維持中發揮重要作用,也能產生豐富多樣的次級代謝產物,如抗生素等。“空間微重力對微生物的效應機制研究”項目,將開展空間微重力環境下鏈霉菌的生長、發育分化、生物活性物質合成、種群傳代演替的變化和機制研究,研究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微生物活性物質和酶在空間環境下的表達規律,為利用空間環境資源開發微生物應用技術和產品奠定基礎。
“鏈霉菌是一種多才多藝的微生物,它有‘開疆拓土’的能力,對于我們將來到月球、火星生態重建很有意義,能為構建地外生態和火星生態等提供重要理論指導。”倉懷興說。
“我們正在按計劃有序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各項工作進展順利,截至目前,已在軌實施了200余項科學與應用項目,上行近2噸科學與應用物資,下行百余種空間科學實驗樣品。”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林西強表示,神舟二十號乘組在軌期間,除了上述3項實驗外,還將在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物理科學、空間新技術等領域,持續開展59項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有望在血管化腦類器官芯片培養、軟物質非平衡動力學、高溫超導材料空間制備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從空間站到載人登月,中國航天人前行的腳步從未停歇
此次任務中,長二F火箭首次搭載全國產化高清攝像頭,圖像覆蓋范圍從3個關鍵區域擴展至8個,包括箭體外表面、二級發動機尾艙和神舟飛船等部位。這些高清影像數據為地面人員提供了更多視角、更加全面的實時畫面,使其能夠更清晰地觀察火箭飛行狀態,并精準判斷火箭關鍵分離動作。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陳牧野形象地說:“就像給火箭裝上了全景行車記錄儀。”
陳牧野介紹,本次任務火箭遙測數據傳輸速率從2Mbps提升至5Mbps,讓沿用24年的回收式存儲器成為歷史。以往,火箭正常飛行過程中的部分關鍵數據需存儲在“黑匣子”中,待返回艙落地后回收分析。如今,在5Mbps的傳輸速率下,每秒可傳輸約100頁A4紙的掃描文檔,全面提升了關鍵數據的可靠傳輸能力,實現了飛行數據全程實時測量與下傳,不僅避免了存儲器回收可能帶來的數據丟失風險,還能在任務過程中同步開展數據分析。
“太空會師”后,神舟十九號乘組即將返回。任務期間,他們進行了3次出艙活動和6次載荷進出艙任務。蔡旭哲已執行5次出艙活動,成為出艙次數最多的中國航天員。
2024年12月17日,神舟十九號乘組單次出艙活動時長達到9小時,創造了世界紀錄;空間站飛天艙外航天服,已順利保障自神舟十二號任務以來的19次出艙活動,單件航天服最高使用量達17次,超過“3年15次”的設計指標,依然性能良好、狀態穩定;機械臂通過獨創的雙臂級連和爬行設計,實現了航天員在空間站艙體外作業全域可達;天地協同支持體系更加完善,為出艙活動方案制定、進程控制、跨系統協同和應急處置等提供了有效的專業支持……我國出艙活動技術日益成熟,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截至目前,我國已順利實施了20次航天員出艙活動,實現了由技術驗證、簡單操作向復雜作業任務的跨越。
中國載人航天探索的腳步不會只停留在近地軌道,從空間站到載人登月,中國航天人前行的腳步從未停歇。隨著初樣研制工作的深入,載人登月各系統主要大型試驗和跨系統試驗正在穩步開展。前期,我國已組織完成了長征十號運載火箭電氣系統綜合匹配試驗,夢舟載人飛船首次高空空投試驗,攬月月面著陸器整器熱試驗。后續將陸續在酒泉發射場、文昌發射場等地,組織實施夢舟飛船零高度逃逸、攬月著陸器綜合著陸起飛驗證、長征十號運載火箭系留點火、長征十號運載火箭低空飛行及夢舟飛船最大動壓逃逸等試驗,全面驗證飛行產品關鍵功能性能。
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到莫高窟的飛天壁畫,從屈原的《天問》到李白的《把酒問月》,飛天夢幾乎與中華民族的璀璨文明一樣悠遠。仰望夜空,繁星閃爍,神秘莫測的宇宙必將吸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航天人孜孜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