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紀念陳云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評價:“陳云同志的一生,是偉大、光榮的一生。他樹立的崇高精神風范、創造的豐富領導經驗、總結的科學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永遠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在長達70年的革命生涯中,陳云同志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和勝利,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和鞏固,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開創和發展,奉獻了畢生精力,建立了不朽功勛。
我們紀念陳云同志,要學習陳云同志的崇高精神風范,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堅定理想信念、自覺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要學習陳云同志的豐富領導經驗,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適應新的形勢任務、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蹄疾步穩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要學習陳云同志的科學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堅持黨的思想路線、提高調查研究質量。
陳云同志就改革開放條件下加強執政黨建設提出許多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思想,他提出“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這一重大論斷,強調“黨風問題必須抓緊搞,永遠搞”,要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就必須解決好切實維護人民切身利益和堅決反對黨內不正之風兩個關鍵問題。陳云同志擔任了9年中央紀委第一書記,在中央紀委恢復重建之后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指出:“黨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基本任務,就是要維護黨規黨法,整頓黨風。”
為了緬懷陳云同志為黨、為國家、為人民建立的不朽功勛,追思他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斗的光輝一生,“傳承發揚優良作風”欄目特別推出紀念文章,激勵廣大黨員干部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的崇高風范,銳意進取、埋頭苦干,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不懈奮斗。
向陳云同志學習如何開展調查研究
堅持調查研究,做到實事求是,是我們黨一貫的工作方法和優良傳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中央八項規定,從八個方面對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提出了具體要求。中央八項規定是新時代改進作風的切入口和動員令,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其中第一條,就針對黨的十八大以前部分地區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提出“要改進調查研究”。
在老一輩革命家中,陳云同志是善于調查研究的楷模。毛澤東同志評價陳云:他的方法是調查研究,不調查清楚他就不講話。陳云同志曾提出過著名的“十五字訣”,即“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這是他一生堅持調查研究的生動寫照。
堅持群眾立場,注重解決困難
群眾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親近群眾,聯系群眾,服務群眾”。陳云同志一向堅持群眾立場,把調查研究作為直面基層問題、解決群眾困難的金鑰匙。
抗戰后期,陜甘寧邊區加上晉綏邊區共有150萬人口,有5萬名軍隊、機關人員需要靠財政供養,財政壓力巨大。物資匱乏、貨幣發行過多等原因導致的物價飛漲,是當時的一大難題,1942年邊區物價比1941年上漲了3倍多,1943年又上漲了20多倍。邊區群眾搶購物資,這對當時的大生產運動構成沖擊,甚至影響到邊區的穩定發展。
陳云同志于1944年3月擔任西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后,迅速開展調查研究,著力解決這一問題。他深知,只有深入實際、了解真實情況,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于是,他帶領工作人員深入基層,開展廣泛的調查研究,走遍邊區的城鎮鄉村,與農民、工人、商人、干部等不同群體交流,詳細詢問他們的生活狀況、生產需求和市場感受。摸底調查后,陳云同志確定了發展生產、加強外銷、減少印幣的總體思路,并迅速付諸實施。他經常去延安城南的新市場和公司貨棧轉一轉、看一看,仔細觀察群眾動態,隨時了解市場變化,掌握第一手的真實數據。他還經常和邊區銀行的干部交換意見,共同分析市場形勢,研究對策。通過這些細致入微的工作,陳云同志對邊區的生產經營和市場交易情況了如指掌,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一年后,陜甘寧邊區的財政狀況有了根本好轉,基本生活物資實現了正常交換,物價逐漸穩定,邊區的經濟開始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陳云同志在西北財經辦事處工作期間,始終將調查研究放在首位。他幾乎每天都在面向基層群眾進行調查研究,隨時掌握第一手數據和資料,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加強和改進工作對策。在他看來,任何工作都離不開調查研究,越困難的時候越要細致調研,絕不能草率下決定,只有找準困難和問題,調研到實際情況和具體數據后再定方案,才能找到解決辦法,從而克服困難、扭轉困局。
堅持問題導向,聚焦一線工作
問題導向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重要思維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沉下身子,走出機關,放下架子,虛懷若谷,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陳云同志一向堅持問題導向,把調查研究作為通盤考慮、制定計劃、謀定而動的路線圖。
1948年遼沈戰役勝利后,東北全境率先解放。如何迅速恢復東北各地的重工業生產,從而支援全國其他地方繼續進行的解放戰爭,是當時東北局的一項重要工作。時任東北財經委員會主任的陳云同志,在面對這一挑戰時,廣泛進行調查研究,以此為基礎謀劃工作重點和思路,圓滿完成了這項工作。
當時的東北,重工業盤子很大,恢復、建設頭緒眾多,人力、資金、經驗都缺乏。對于搞工業,大家在技術上不擅長。陳云同志坦言:“無論東北局或財委工業部同志,都全是外行。”但憑著多年革命工作歷練出的領導能力,以及積累的財經工作經驗,他可以在千頭萬緒、局面復雜的情況下,領著大家蹚出一條路子來。其重要原因就是,他采取了深入一線實地調研的辦法,廣泛了解東北企業及社會經濟情況。為了及時恢復東北經濟尤其是工業生產,陳云同志于1949年第一個季度集中多次到沈陽及其周圍城市調研工業生產情況。第一次,是在沈陽、撫順視察,在沈陽視察了兵工廠、有色金屬冶煉廠等多家工廠,在撫順視察了煤礦、洗煤廠、電解鋁廠、石油廠和特殊鋼廠。第二次,是從沈陽坐火車沿哈大線南行,視察了鞍山鋼廠、大連玻璃制品廠、金縣紡織廠和瓦房店軸承廠。第三次,是到本溪、安東(今丹東),視察了本溪煤鐵公司、安東造紙廠等。第四次,是坐火車到四平、長春、吉林和磐石,視察了豐滿水電站、磐石石嘴子銅礦等。這四次調研視察,加上此前在錦州、沈陽、長春、齊齊哈爾、牡丹江、通化、梅河口以及賓縣、通河、臨江等地的調查,使得陳云同志能深入了解東北各地社會狀況、生產情況,對東北的工業、農業、商業和交通情況等有了充分感性的認識和比較全面的了解,從而能號準東北重工業的脈,確定癥結所在,開出解決東北重工業恢復問題的藥方。
在東北局會議上,陳云同志明確提出:“東北局應當從現在起就有意識地把經濟工作作為自己工作的重心。”他提出要把著力點放在解決鋼鐵工業的恢復和發展上,并從三大方面對全東北的財經工作提出了具體計劃,解決了各地生產協調等迫切問題。
陳云同志在東北工作期間,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深入一線,在認真分析形勢的基礎上,通過下基層、訪群眾、查資料等方式,開展廣泛的調查研究,用數據說話。
堅持實事求是,勇于靠前指揮
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最大黨性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我們適應新形勢、認識新事物、完成新任務的根本思想武器。”開展調查研究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善于解剖麻雀,把實際情況摸準摸透,吸取基層經驗和群眾智慧,做到胸中有數,有的放矢。陳云同志一向堅持實事求是,把調查研究作為說真話、作決策的指南針。
1978年底,中日雙方達成總投資320億美元建設寶鋼的合同,其中中國國內投資200億元人民幣,這對當時全國財政收入只有1100多億元人民幣的中國來說,可以說是舉全國之力。1979年初,我國對22個國外引進的重點工程重新安排建設計劃,寶鋼是其中最大的項目,列在需要重新審議調整的項目首位。寶鋼對外已簽的合同由于國家缺少現匯而無法批準生效,待簽的一大批合同的對外工作也告停頓。當時很多人有悲觀論調,認為“建成后每年只能支付利息、貸款,幾輩子也還不清”,“會給子孫后代留下后遺癥”。
1979年4月,中共中央決定請剛任國務院財經委員會主任的陳云同志出面解決寶鋼問題。他先是在北京召開了多次調研座談會,詳細了解了寶鋼的來龍去脈;然后又親自到上海,認真聽取上海市負責同志以及寶鋼工程指揮部負責同志匯報;同時,安排人到現場實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資料。經過全面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1979年6月16日,陳云同志對寶鋼建設提出了具體建議。他強調,“寶鋼是實現四個現代化中的第一個大項目,應該做出榜樣來”,“寶鋼建設只能搞好”,“舉棋不定不好”,“對寶鋼要有嚴格的要求,甚至要有點苛求”。以此為基礎,陳云同志主持起草了給中央的專題報告并經中央批準執行,為寶鋼的建成投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陳云同志為解決寶鋼問題開展的調查研究,既展現了一個共產黨人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也說明了扎實做好調查研究、實事求是進行決策部署的重要性。寶鋼這樣一個超大規模的投資,如果沒有深入扎實的調查研究、沒有詳細充分的數據支撐、沒有勇于擔當的胸懷氣度,是很難下定決心作出決策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陳云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我們要學習陳云同志的科學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堅持實事求是,是陳云同志的鮮明特點。”在工作中,陳云同志善于從戰略上思考問題,把調查研究作為決策的重要前提,強調“領導機關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作調查研究工作”。
回顧陳云同志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生,我們看到,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他自己提出的“十五字訣”,詮釋了“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求實作風和“交換、比較、反復”的嚴謹方法,是值得我們終身學習的楷模。(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嚴哲文)
從生活細節中感受陳云同志的優良作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事小節是一面鏡子,小事小節中有黨性、有原則、有人格。”人的修養和作風往往體現于日常生活細節。陳云同志作為老一輩革命家,在衣食住行生活細節方面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彰顯出崇高的精神風范,樹立起共產黨人加強作風建設的不朽豐碑。
衣之樸素
陳云同志參加革命幾十年,一直保持著樸素的穿衣風格。他平時都是穿布衣布鞋,只有在參加外事活動時才穿毛料中山裝。年復一年,僅有的兩套中山裝變薄發軟,他也舍不得更換。
陳云同志衣著十分簡樸,毛褲、毛衣、秋衣等補丁摞補丁。他有一件棉背心,一直穿了近40年,上面補丁密密麻麻,足足有32個。他的毛褲是1961年買的,一直穿到去世,身邊工作人員多次建議他換條新的,他都沒有同意,說毛褲穿在里面,補一補沒關系。還有一年夏天,陳云同志和小兒子陳方坐在一起聊天。天氣很熱,汗流浹背的陳云同志讓陳方拿一件干凈的背心來。陳方把父親換下的舊背心拿到椅背上晾,發現上面已有破洞。陳方建議給他買一件新的,陳云同志搖頭說:“這個能湊合穿就湊合穿,背心穿在里面也看不出來,不用換新的,最多補補就行了。”
陳云同志自己穿衣很簡樸,對家人要求也很嚴格,總是要求子女們與群眾打成一片。1968年,他的二女兒陳偉華高中畢業后被分配到北京懷柔山區當老師。去的時候,陳云同志特意囑咐陳偉華,到農村不要穿皮鞋,因為農民的生活都很艱苦,要保持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他對家人的嚴格要求,深深影響了家風。他的夫人于若木曾經說過:“我們家的家風有一個特點,就是以普通勞動者自居,以普通的機關干部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我們的兒女、孫子輩,在學校里別人看不出他們是干部子弟,他們比普通老百姓的孩子還要樸素。”
食之清寡
陳云同志經常說:“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主。老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日三餐,在維持人的生存需要的同時,也能折射出人的道德操守。陳云同志參加革命幾十年,向來愛惜物力,節約糧食,一直保持著粗茶淡飯的飲食習慣。
在延安時期,陳云同志看到有人吃飯要許多菜,吃不完就扔掉,對此感到痛心。在一次群眾大會上,他嚴厲批評這種現象,說“吃飯要照鏡子”,即不僅要把飯菜吃完,還要端起盤子來,用饅頭擦干凈盤底的油,面對干凈明亮的瓷盤子,就像照鏡子一樣。陳云同志正是這么做的,他從不浪費糧食,每次吃完飯,碗里不留一粒米,盤底的剩湯也要喝掉。
三年困難時期,陳云同志帶頭不吃肉、蛋,他工作繁重,經常忙碌到深夜。秘書看他身體日益消瘦,就同醫生商量,是不是中餐單獨炒一小盤肉菜給他。陳云同志聽后說,他現在比在延安吃得好多了,不必單獨炒菜。工作人員只好作罷。陳云同志的食譜都是普通菜肴,即使是逢年過節和過生日也不改變,西紅柿炒雞蛋對他來說已經是好菜了。出差到外地時,當地要給他做些高級菜吃,他都婉言謝絕。連他的廚師都說,首長一年到頭就吃幾樣普通的家常菜,他做菜的技術總提高不了。
1986年5月,上海市委辦公廳通知寶鋼,時任中央紀委第一書記的陳云同志要到寶鋼視察。在進行具體安排時,工作人員發現,根據行程,視察要到中午才能結束,在哪里吃午飯就成了問題。如果回市區,時間太晚;如果在寶鋼用餐,怎么吃、吃什么也是一個問題。向陳云同志匯報后,他說:在寶鋼吃飯,怎么吃法,照我的吃法,他們吃不飽,照他們的吃法,我吃不消,還是回來吃吧,晚一點不要緊。這件小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陳云同志對自己嚴格要求、充分考慮群眾利益的優良作風。
住之簡約
陳云同志投身革命之后,在住房待遇方面嚴格自律,為后人留下了意蘊雋永的光輝篇章。
1949年5月,陳云同志從東北調到中央工作,一家人在西城區北長街的一處老宅子里住了30年。由于房屋年久失修經常漏雨,機關行政部門提出翻修一下,陳云同志堅決不同意。他說:“房子大修要花許多錢,只要不漏雨就行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發生后,陳云同志辦公室的墻上被震出一道長長的裂縫,技術人員檢查后發現整個房屋結構存在安全隱患,提出把老房拆掉重建。陳云同志仍然不同意,他說:“雖然是老房子,也比老百姓住的房子好。這樣好的房子都拆掉建新房,會脫離群眾,影響不好。”后來管理部門就在他的辦公室用鋼管搭了一個防地震的架子,上面鋪著厚木板,他就坐在這個鋼架里辦公。
“文化大革命”期間,陳云同志被迫離開北京到江西“蹲點”。他在江西的居住條件很差,當地冬季寒冷,江西方面給他的住處安裝了暖氣,但由于房子密封性不好,室內溫度仍然很低。就是在這樣的居住環境里,陳云同志幾乎把所有工作之外的剩余時間都用在了讀書上,閱讀了大量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專心致志地思考著有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體現出老一輩革命家的坦蕩胸懷和廣闊胸襟。
陳云同志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重新擔任重要職務。由于身邊的工作人員增加了,原有住房不夠用,經有關部門再三建議,他才搬進中南海居住。住房條件改善了,但儉樸的風格始終沒有改變。陳云同志明確提出,房子不要再花錢重新裝修,就按原樣住。后來工作人員發現客廳的窗簾太破舊,就趁他出差的時候換了新的。陳云同志回來發現后,立即要求把窗簾換回來。此后,直到他去世,房子依然維持著剛搬進來時的舊貌。
行之約己
陳云同志從舊社會走來,熟讀古代典籍,革命足跡遍布半個中國,深知出行可能滋生的腐敗,在這方面對自己和家人嚴格要求。
1948年沈陽解放以后,陳云同志乘坐的是一部比較舊的車,工作人員曾建議他換一輛新車,他不同意,對工作人員說:“我們現在的這部車,比哈爾濱時的那部好得多嘛……我來這里,先用好的,影響好嗎?”新中國成立初期,蘇聯政府向我國領導人贈送轎車,陳云同志堅持將蘇聯贈送的轎車退回公家,仍然用自己的舊車。直到長春一汽生產出我國自己的“紅旗”轎車時,他才更換了國產轎車。
陳云同志從來不讓家屬和子女用自己的公車。他擔任中財委主任期間,夫人于若木也在中財委機關工作,本來可以搭乘他的汽車上下班,但于若木無論刮風下雨,從來都是自己騎自行車上班,沒有搭過他的“便車”。陳云同志還特別交代,孩子上下學不許搞接送,不許搞特殊化,要讓他們從小就像一般人家的子女一樣學習和生活。
陳云同志身居高位,但從來都是輕車簡從,外出視察時,他從不坐專列。“不迎不送,不請不到”,是他定下的規矩。陳云同志晚年常在杭州休養。每次去杭州,都不準省市領導到機場或車站迎送,以免干擾當地的工作。有一次在杭州,一位領導沒打招呼就過來看他。雖然人已經到了門口,陳云同志仍堅持讓那位同志回去了。
陳云同志外出從不收禮,不吃請,幾十年如一日。20世紀50年代末,陳云同志在鄭州參加完會議后,省里負責接待的人員給他在的那節車廂里送了兩三只雞。他得知后十分生氣,火車到下一站停車加煤加水時,他堅持讓省里的同志把那幾只雞收回。
“衣食住行”都是生活小節,但從小節中能表明態度,展現品位,彰顯風骨。陳云同志簡約自然的生活方式、慎獨慎微的生活態度、淳樸高尚的生活品位、以身作則的生活風范,生動詮釋出他良好的生活作風、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偉大的人格魅力。
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以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破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率先垂范,弘揚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等光榮傳統,涵養求真務實、清正廉潔的新風正氣,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抓早抓小、防微杜漸,堅決糾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堅決破除特權思想、特權行為,堅決整治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黨風政風煥然一新,社風民風持續向好,重塑了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新征程上,我們要以“高山仰止”“見賢思齊”的態度更好傳承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風范,從小處著眼,從細節入手,在日常衣食住行中加強修養,升華境界,涵養作風,更好投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壯麗征程。(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李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