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關注 | 推動民生建設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

發布時間:2025-06-22 09:32:03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專家解讀《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

推動民生建設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吳晶 李靈娜

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充分利用街角、廢棄地等閑置區域建設“口袋公園”,拓展公共活動空間,助力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居住舒適度。圖為近日,市民在該區甘棠湖畔的一處公園健身游玩。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日前,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外公布,從增強社會保障公平性、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擴大基礎民生服務普惠性、提升多樣化社會服務可及性等方面作出部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生建設取得了哪些歷史性成就?《意見》有哪些亮點?老百姓能得到哪些實惠?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劉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知識中心研究員江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生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我國民生建設取得了哪些歷史性成就?

劉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緊緊圍繞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深化改革,持續推進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在基本公共服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8%,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超10.7億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鞏固在95%;著力為群眾提供系統連續、就近就便的醫療衛生服務,人均預期壽命達79歲。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13萬元,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

江宇: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新時代以來,我國民生建設水平大幅度躍升,取得歷史性成就。一是民生建設的重要性顯著提升;二是民生建設的方向更加明確;三是民生建設的制度更加健全,改革難題不斷攻克;四是人民群眾獲得感顯著提升。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成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則之一,是民生建設的重點。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等一系列關系民生幸福的制度已經建立起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持續推出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政策措施,不斷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等,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記者:當前,印發《意見》有何重要意義?

劉旭: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的期盼已超越基本生存保障,轉向追求更優質的教育資源、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可靠的社會保障以及更加多樣的社會服務。新形勢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對我國民生建設提出了更高層次、更加全面的時代要求。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系統性地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體系,確?,F代化建設的豐碩成果能夠更廣泛、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滿足多層次多元化的民生需求。

《意見》立足民生領域長遠發展,分類提出發展重點和政策舉措,為推動民生建設指明了方向。印發《意見》對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義。

江宇:首先,這是我們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體現。進入新時代,隨著城鎮化、人口老齡化、就業方式多樣化趨勢顯現,對民生事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歸根到底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

其次,這是應對全球大變局、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面對全球動蕩以及貿易保護、關稅戰等外部沖擊,必須增強國內大循環動能,著力擴大內需。高質量而公平、可持續的民生事業,有利于改善消費預期和消費結構,刺激消費需求;有利于擴大就業,緩解就業壓力;有利于減小人才在城鄉、區域之間流動的阻力,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共同富裕。

同時,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塑造我國發展新優勢的需要。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有利于人口均衡發展,塑造團結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出臺綜合性民生政策,推動民生建設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

記者:《意見》有何亮點?老百姓從中能得到哪些實惠?

劉旭:《意見》聚焦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民生建設面臨新形勢新要求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具有問題切入“準”、涉及范圍“廣”、政策舉措“實”等特點。

《意見》堅持問題導向,從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政策發力點和突破口,從群眾最期盼的事情做起,提出10個方面重點任務,旨在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每項任務都精準圍繞群眾最關心什么、最需要什么,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舉措。

《意見》提出的重點任務,涵蓋了民生建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政策舉措,回應了不同群體的多方面關切和訴求。如,在推動教育資源擴優提質方面,既包括實施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推動高等教育提質擴容,還涉及逐步實現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全覆蓋、新建改擴建優質普通高中、全面深化產教融合改革等內容。

《意見》提出的政策措施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很強,一系列可操作、可落地的務實舉措,精準發力解決民生堵點、卡點與痛點問題,切實提升群眾的獲得感與滿意度。

江宇:《意見》“干貨”滿滿,亮點紛呈。首先是綜合性。以中央文件形式出臺綜合性民生政策,把涉及民生的各個領域綜合到一個文件,體現了黨中央對民生建設的重視和增強民生建設系統性協調性的工作要求。

其次是更公平。《意見》明確增強社會保障公平性,特別關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低收入群體等社會保障覆蓋的短板領域,有利于增強社會保障的公平性。

第三是有標準?;竟卜瞻男﹥热?、由誰來提供,這是民生建設最基本的“菜單”。《意見》明確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從總體上要求細化制定分地區分領域基本服務項目清單、基本質量標準、均衡評估辦法,對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領域都有約束力。

記者:《意見》提出推動新時代民生建設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的八字方針,對此如何理解?

江宇:我國是人口大國,城鄉、區域、階層的收入差距較大,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醫療、教育、養老、托育、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是每個人基本的生存權、發展權的體現,是社會公平的底線。我們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應該保障全體人民都獲得一定水平的、基本的民生服務。而從我國國情出發,又必須精打細算,避免高成本的服務模式,浪費民生領域的資源。公共服務優先?;?、普惠全民,要做到可持續發展。

劉旭:一是突出公平性,筑牢民生保障安全網?!兑庖姟穼⒐椒旁谑孜?,強調社會保障的公平性,為逐步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全覆蓋、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提出有效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加強低收入群體兜底幫扶等政策舉措。

二是強化均衡性,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圍繞全體人民不分城鄉、不分地域、不分人群更加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意見》強調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性,提出全方位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質效、推行由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等政策舉措。

三是擴大普惠性,破解基礎民生領域難題。圍繞教育、醫療、養老、托育等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意見》強調基礎民生服務的普惠性,提出推動教育資源擴優提質、推進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共享、大力發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務等政策舉措。

四是提升可及性,構建基層服務供給網絡。圍繞如何提供更多貼近群眾、溫暖民心的社會服務,更好更直接地讓群眾享受民生服務,《意見》強調多樣化社會服務的可及性,提出發展群眾家門口的社區服務、提高多樣化生活服務品質、促進包容共享發展等政策舉措。

把黨的領導貫徹到民生工作的各領域全過程,讓一攬子民生政策落到實處,讓廣大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

記者:《意見》最突出的特點是加強民生政策統籌協調和系統集成。如何加強重大民生政策跨部門統籌協調?

江宇:一方面,不少民生政策需要多個部門協調聯動。如,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既需要衛生健康部門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又需要醫療保障部門調整支付和報銷政策,向基層醫療機構提供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家庭病床、康復等服務傾斜,還需要藥品監管部門在藥品流通、配送方面進行協同。

另一方面,各項民生工作之間相互影響,需要統籌推進。如,在基層加強普惠托育、養老服務,必然要求配備相應的社區醫療機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條件,這就要求各部門統籌協調行動,形成合力。在制定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在手機上實施一網通辦等工作時,各部門統一行動,也能夠降低成本,讓群眾辦事更方便。

劉旭:加強重大民生政策跨部門統籌協調,發揮綜合部門統籌作用,根據《意見》確定的重點任務和政策舉措,明確責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積極推進實施,方能確保各項重大民生政策能夠協同發力、精準落地。對于落實《意見》所需的重大配套政策,應成熟一個、推出一個,積極創造條件,推動其及時出臺,形成政策組合拳。

記者:如何切實把一攬子民生政策落到實處,一件件、一樁樁辦好民生實事,讓廣大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

劉旭:《意見》要求,要把黨的領導貫徹到民生工作的各領域全過程。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認識民生問題的極端重要性,把解決民生問題擺在重要位置,持之以恒抓好抓實民生工作。

各地要強化責任落實,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既要下大力氣啃“硬骨頭”,強化基本民生財力保障,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又要統籌需要和可能,把民生建設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同時,應加強宣傳引導,凝聚廣泛共識,宣傳惠民成效和典型案例,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民生工作的良好氛圍。

江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對于各地區各部門,一是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破除重視經濟建設、忽視民生建設,在民生建設中重顯績、輕潛績的偏差政績觀。二是加強領導、落實責任。要把能不能搞好民生建設,作為評價一個地方政績觀正不正、營商環境好不好的重要標準,加強民生建設考核。三是用好黨的重要法寶推進工作。民生建設貼近群眾,要發揮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在政策制定環節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在執行環節充分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社會工作和群眾工作優勢,讓民生建設成為密切黨群關系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