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多虧巡察組,幫我們厘清了林地的這些陳年舊賬。”近日,一個感謝電話打過來,電話那邊是三川鎮興文村黨總支陳書記。她高興地和永勝縣委第一巡察組的工作人員說,這幾天通過盤點村集體林地,發現其中有一部分合同已經到期,村委會正打算把到期的都租出去,以后村里面清理溝渠等基本支出就不用愁了。
兩個星期前,永勝縣委第一巡察組來到三川鎮興文村,以“鎮村一體巡”的方式開展巡察工作。幾天的走村入戶下來,大家都或多或少地有些收獲,于是,組員們臨時就發現問題開了一個碰頭會。會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聊得火熱。
“桂林村楊組長反映說村集體林地不見了好幾百畝。”“這么多?有沒有出租的合同或其他相關資料?”
“說是1994年就租出去了,統一出租的,賬目看了,沒有租金入賬記錄……”一個關于集體林地登記的問題引發了大家的激烈討論。
2024年底,永勝縣紀委監委向全縣15個鄉鎮151個村、1417個村小組發出“永勝紀委請你來登記”的函,動員2172名村干部如實登記村集體的“家底子”。看來,這些林地成了登記的“漏網之魚”。
好幾百畝,這么大面積,怎么可能憑空消失了?巡察組一致決定要查個水落石出。當天下午,便兵分兩路,一組找到村干部開展談話走訪,一組進村入戶逐戶走訪村民。
通過與村干部深入交談,結合村民提供的信息,巡察組找到了癥結所在。由于村干部和各村小組長已更換多次,且村干部變更時,履行村集體資產移交手續不規范,導致現在村集體資源底數不清,部分資源僅限于口口相傳。
“太亂了,理不清,理不清……”面對這本紛繁復雜的“斷頭賬”,村干部們都連連搖頭。
問題沒有解決,怎能輕言放棄。于是,我們沉下身子、靜下心,蹲在村里督促、協助村干部像捋線頭一樣,一條一條厘清每一塊林地的來龍去脈。翻合同、查檔案,一任一任聯系村干部、一塊地一塊地指認、一個小組一個小組比對數據。
6天時間過去了,興文村委會終于厘清了他們的林地賬。上林村、梅灣村和桂林村小組共重復登記林地2089畝,中柯村、勝華村共漏登、錯登636畝,興文村委會集體林地總數是11497畝。桂林村楊組長向我們反映,不見了的村集體林地就是其中重復登記的991畝。
“其他的資產資源就按這種方式一個一個清理,要形成清單賬目固定下來……”“離任時一定要做好資產移交,記得清點好,簽字按手印……”當我們把11497畝林地賬交到陳書記手上時,巡察組畢組長“喋喋不休”囑咐著。
兩個星期過去了,陳書記在電話里還非常自豪地告訴巡察組,現在興文村不但集體林地有一本“明白賬”,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的每一項內容也都明明白白。(謝劍超 劉玉 || 責任編輯 王云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