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清晨,永平縣委第四巡察組組長再一次帶著組員往博南鎮花橋村的田間深處走去。看到田間有人正在勞作,馬組長詢問道:“大哥,灌溉水渠修通了,今年準備種點什么?”正在往田里搬運農家肥的村民張老漢笑道:“有了水,能種的作物可就多嘍!”
這樣的對話背后,是永平縣以巡察“小支點”撬動民生“大課題”的生動實踐。近年來,該縣堅持把群眾滿意度作為巡察工作的第一標尺,累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330件,交出了一份有溫度的巡察答卷。
為傾聽民生“原聲態”,縣委巡察組秉持“用腳步丈量民情”的理念,主動下沉到田間地頭、街頭巷尾。通過集中接訪、院壩夜訪、田間隨訪,與村民圍坐在一起嘮家常,從農作物收成、灌溉用水,到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情況,事無巨細,耐心傾聽,精準捕捉群眾的急難愁盼。同時,搭建線上反饋平臺,開設專門的舉報電話、電子郵箱以及便捷的“碼上巡”通道,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將“探頭”延伸到指尖云端,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反映問題。
2024年7月,巡察組在杉陽鎮盤龍村盤龍一組走訪入戶時發現,各家各戶門口都擺放著大小不一的儲水裝置,而村民家中的水龍頭卻沒有水。經了解,村民無水可用的情況已持續一月有余。弄清楚事情的緣由后,巡察組立即將該問題作為立行立改事項,反饋至杉陽鎮黨委及盤龍村黨總支部。在巡察的有力推動下,鎮、村迅速組織召開群眾會議討論,確定水費標準,明確管理人員和日常管護制度,僅用時一周便有效解決問題。
為及時解決群眾訴求,縣委巡察機構建立“臺賬式管理+清單化銷號”機制,協同縣紀委監委、縣委組織部等部門,全面落實整改監督責任,對群眾關心的路不通、溝不暢等問題整改一件、驗收一件、公示一件。通過“回訪+評估”雙線跟蹤,既防虛假整改,更看實際成效。對久拖未決的“老大難”問題,聯合職能部門開展專項督辦,推動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效果反饋”的閉環鏈條。
龍門鄉羊街夾山大橋在巡察前,是一座未完工的“鬧心橋”。巡察組介入后,將問題列為立行立改事項,要求龍門鄉聯合縣交通運輸局盡快采取措施,消除群眾“煩心事”。為確保整改進度和成效,采取整改過程群眾盯、整改效果群眾評的方式,定期公開和更新施工進度,組織群眾代表擔任“驗收考官”,對工程質量、整改措施和工作作風等進行評估,用群眾“點贊率”檢驗問題“整改率”。最終,大橋便順利通車,曾經的“鬧心橋”變成了真正的“連心橋”。
從橋梁修復到飲水安全,從路燈亮化到道路硬化,永平縣的巡察故事寫滿了枝葉關情的擔當,成為基層社會治理和民生保障的有力助推器。(施梅 || 責任編輯 王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