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水,炊煙裊裊,青磚彩墻……”走進普洱市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南大門”,映入眼簾的是古城鎮建民村船口小組鄉村秀美畫卷。
船口小組與河西村隔江相望,但由于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后,各種發展比較滯后。近年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積極謀劃、多方爭取下,修繕加固了船口小組與河西村的連接橋。同時,隨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項目資金的投入,船口小組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提升,成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美麗鄉村示范點、東西部扶貧協作點、縣域漫游打卡點。
“日常到這里打卡的人多嗎?‘十月年’節民族活動項目有些什么呢?”縣紀委監委干部深入河西村、建民村了解相關情況。
鎮沅縣境內居住著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傣族等22種少數民族,是直過民族“苦聰人”生活的最后秘境。近年來,鎮沅縣立足民族文化、農耕文化、茶馬文化等資源稟賦,積極探索“民族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模式,支持舉辦“畬葩節”“火把節”“陀王賽”等民族節慶活動和群眾性交流聯誼活動,以民族節日為契機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該縣紀委監委圍繞鞏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成果,把監督保障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作為政治監督“護航行動”的重點之一,緊扣政策落地、責任落實、項目推進、資金撥付使用等重點事項和關鍵環節,強化跟進監督、精準監督、全程監督,著力發現并糾治職能部門執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態度不堅決,工作落實打折扣、搞變通等問題,以有力有效監督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該縣紀委監委充分發揮派駐機構“探頭”和“前哨”作用,靈活運用“1+2+N+1”工作機制和“紀審巡”、“紀巡”聯合監督等機制,深入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村居,民族企業,一線走訪、座談了解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項目資金使用、項目建設情況等重點任務,民族企業扶持貸款申報和發放情況,民族活動舉辦中存在的困難和不足,全力化解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發展中的堵點、於點和痛點。截至目前,全縣共有省級民族團結示范單位16個,市級30個,縣級106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2個,市級示范單位5個。
該縣紀委監委立足職能職責,推動職能部門印發《鎮沅縣貫徹落實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的實施方案》《鎮沅縣貫徹落實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的實施方案》《鎮沅縣貫徹落實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的實施方案》等,深入實施各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項”計劃,簽約啟動“無量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走廊聯盟”,促進大理州南澗縣,普洱市景東縣、鎮沅縣、景谷縣4個民族自治縣跨區域民族團結進步交流合作。同時,把“各族群眾都要過上好日子”作為出發點,加大產業和就業幫扶力度,不斷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
此外,該縣紀委監委把推動全縣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護民族團結等理念作為日常監督工作的重點,督促宣傳、文旅、文聯等部門在深化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有形有感有效上持續發力,深入學習回信精神,推動“枝繁干壯”“石榴紅”等工程在邊疆大地落地生根。(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