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寒意還未褪去,走進昆明市嵩明縣楊林鎮落水洞村智慧菇房里,卻暖意融融,空氣濕潤。菌架上,一壟壟雞蛋大小的竹蓀已“破殼而出”,工人們忙著采摘、脫帽、去殼、裝筐,一片繁忙的景象……
“從1月上旬開始,紅托竹蓀陸續成熟采收,每天采收40至50公斤,總產量預計在1.5噸左右。春節前價格較好,最高每公斤售價240元,節后價格稍有下滑。按照目前市場價來看,第一批竹蓀將為村集體帶來約20萬元收入,智慧菇房真是讓大家過上了好日子呀。”近日,嵩明縣紀委監委工作人員到楊林鎮落水洞村智慧菇房開展實地走訪,深入了解產業發展及群眾受益情況,村黨總支書記孫福超開心地說道。
楊林鎮落水洞村、核桃村是典型的農業村,一直以種植玉米、烤煙、甜脆豌豆等農作物為主,村民收入渠道較為單一。鄉村要發展,產業是關鍵。嵩明紀委監委堅持把監督推動特色產業發展作為日常監督、專項監督重點內容,為幫助群眾拓寬致富路,派出監督檢查組深入田間地頭,圍繞落水洞村產業謀劃、產業布局、資金投入等關鍵環節開展走訪調研,做到情況在一線掌握。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制約落水洞村、核桃村產業發展的短板和弱項,該縣紀委監委建立問題清單和責任清單,整合基層監督力量,建立“縣紀委監委+鎮紀委+村級紀檢委員”三級聯動監督機制,督促落水洞村、核桃村立足市場基礎,依托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多次牽頭召開村“兩委”會議、黨員村民代表大會,經過協商討論,落水洞村、核桃村最終與云菌匯農業科技開發(會澤)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由其提供種植管理技術支持,共同發展食用菌智能化種植。
“去年,楊林鎮在落水洞村和核桃村建成第一批智慧菇房種植基地。目前,兩個基地種植的紅托竹蓀都已進入豐產期,采摘當天就被收購商收購空運至北京、上海等地銷售,供不應求。”楊林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介紹道。鄉村產業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經過一個積跬步方能至千里的過程。該縣紀委監委探索“覆蓋式”、“貼身式”、“聚焦式”“三式”工作法,在精準監督、跟進監督、全程監督上持續下功夫,著力發現和推動解決困擾、制約菌菇產業發展和群眾反映強烈的堵點難點問題,實行全過程動態監督,成立專項監督檢查組,通過實地走訪、查閱臺賬等方式,壓緊壓實相關職能部門職責,對特色產業項目技術支持、產業補助資金使用情況全面“體檢掃描”。
“以前要去外地打工,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收入不錯,還能照顧家里。”第一批紅托竹蓀豐收后,附近農戶紛紛來參觀,智慧菇房成了交流學習的“田間課堂”,并帶動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在縣紀委監委的監督推動下,近年來,楊林鎮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新路徑,整合村集體閑置房屋等資源,形成以“閑”養“鮮”的產業發展模式,輻射帶動周邊612戶2224人發展食用菌產業,讓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把“小菇菌”做成助推鄉村振興的“大產業”,實現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改善“三贏”。
“傳統農業是個‘靠天吃飯’的產業,‘數字農具’已成為新質生產力。落水洞村和核桃村探索智慧菇房建設,既解決了項目受土地限制的難題,又為村集體及群眾增收致富蹚出一條新路子。”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步,將強化產業發展中的源頭監督、過程監督和末端監督,助力嵩明特色產業多點開花”,鄉村振興“多面出彩”。(張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