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過后,云霧迷蒙,踏過松軟的落葉,走進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邊苗族自治縣新榮村委會林下虎掌菌種植基地,林間彌漫著泥土的清香,俯身蹲下,輕輕撥開層層落葉,一朵朵沾滿水珠的虎掌菌便悄然顯露。不遠處,農戶們彎著腰,動作輕柔地采摘、分揀、包裝,將這份深山美味送往各地。
正在采摘虎掌菌的村民陳林說,以前,大家只知道種地,沒有想過還有林下種植的發展思路,現在這片綠水青山果真變成了金山銀山。
屏邊縣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云南省森林縣城”,國土面積276.7萬畝,林地面積218.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8.30%,植被覆蓋率達70.9%。近年來,當地充分利用林地空間資源,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讓農戶端上了“綠飯碗”。
林下食用菌種植模式的開啟,讓“沉睡”的林下不再是枯枝爛葉和野草,而是長滿能夠帶領村民致富的山珍。玉屏鎮因地制宜打造林下仿野生種植食用菌示范基地,積極探索發展林下菌種植試驗示范,采取“村級公司+農戶”模式,推廣種植虎掌菌、赤松茸、榆黃菇等食用菌40余畝,帶動周邊群眾在“家門口”務工增收。
“林和菌是一對‘絕佳搭檔’,樹木可以給食用菌遮陰、提供氧氣,而菌則可以給樹木提供二氧化碳、有機質,在促進樹木生長的同時還能調節林地內小氣候,形成林菌共生的生態群落,實現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屏邊縣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所長介紹。
林下生金,生態富民。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白云鄉立足高海拔低緯度的獨特地理優勢,有效整合閑置林下資源,采取“黨組織+村集體+鄉土人才+農戶”的模式,積極探索林下中藥材種植,打造50畝林下中草藥育苗示范基地,輻射帶動全鄉種植三叉白芨、石菖蒲、板藍根、黃精等中草藥1000余畝。同時,中草藥育苗示范基地收益遵循“523”分配機制(即50%讓利給種植群眾、20%作為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0%作為技術入股鄉土人才分紅),讓農民群眾的口袋鼓起來,幸福感、獲得感持續提升。
為守護好群眾增收致富的經濟增長點,屏邊縣紀委監委聚焦鄉村振興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開展專項整治,緊盯林下特色產業發展這個重點領域,充分運用“室組地”協同聯動監督機制,發揮派駐紀檢監察組近距離、全天候、常態化“貼身監督”優勢,圍繞林下經濟產業各環節各領域開展一線監督,督促鄉鎮黨委及縣自然資源局、縣林草局、縣農科局等部門履職盡責,加快盤活林地林木資源,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2024年以來,該縣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圍繞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情況走訪企業、農戶30余次,推動解決企業、群眾急難愁盼問題92個。
生態本身就是經濟。2024年,全縣累計發展中藥材種植面積38.05萬畝,產量3.14萬噸,農業產值9.16億元。目前,林下食用菌、中藥材等產業已經形成規模,集中草藥種植、研發加工、倉儲物流為一體的特色中藥材加工產業園初具規模,不斷釋放“綠色紅利”。
“從‘綠色顏值’到‘金色價值’,發展林下經濟既保護了森林資源,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該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立足“監督的再監督”職責定位,毫不松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土特產”文章,發展林下經濟,促進鄉村特色產業延鏈增效、聯農帶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袁凡惠 李宜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