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百年老寨可邑小鎮熱鬧非凡。
“文旅融合激活了這里的‘沉睡’資源。”站在寨口,彌勒市西三鎮螞蟻村黨總支書記曾虎龍望著熙熙攘攘的人群,感慨萬千。
“這里有火把節的百年火種,更有城里人向往的‘詩與遠方’。”他說,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細跳月》和創世史詩《阿細先基》的發源地,這里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多彩的民俗風情,曾因地理位置偏遠而“養在深閨人未識”。
2014年,可邑小鎮迎來了“東風”,與公司合作開發體驗式農旅項目,搭建銷售、演藝、勞務等平臺,讓70%的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靠天吃飯的農民成了“農業工人”。
“以前一年收入不到2000元,現在僅在家門口上班就能掙3萬多元。”村民石瓊花算起了經濟賬,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石瓊花的變化,是可邑小鎮村民生活改善的一個縮影。隨著旅游業的興起,山寨的土特產市場異常火爆。土蜂蜜、核桃、阿細刺繡等山貨和民族飾品被搶購一空,村民嘗到了產業振興的甜頭,也堅定了支持產業發展的信心。
“說話有人聽,辦事有人跟。”螞蟻村村委會堅持“四議兩公開”制度,厘清村集體“三資”賬目,邀請村民參與村集體事務決策過程,有效拉近了干群之間的關系,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辦事公正,人心自安。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可邑小鎮采取“一對一”“一對多”的幫扶模式,定期到群眾家中開展志愿服務,幫助其解決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難事和問題。
馬慧瓊就是受益對象之一。小時候,家里窮,她一直跟著媽媽在山上放羊。成年后,她學會粽葉編織。如今,在“百事服務團”的推薦下,42歲的她成了非遺傳承館的工作人員。“沒想到自己也能像城里人一樣有‘五險’。”馬慧瓊開心地說。
彝寨煥然一新。92歲的陳越邊打掃攤位周邊的衛生邊說,曾經“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現在看著寨子一天天發生巨變,再不愛護環境衛生,孫子都要笑話他了。
“賬目一清二楚,群眾全力支持。”村監委主任龍才華說,從一開始,就讓村民全程參與村集體事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閉環監督,讓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幸福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小鎮整合了“景區景點+農戶+產業園+游客”的旅游扶貧模式,實現了本村貧困戶全部脫貧致富,同時輻射帶動周邊的貧困戶增收致富,推動產業發展與群眾增收共榮共促。
“23戶貧困戶通過參加‘文旅車間’扶貧,2019年全部實現脫貧。”村民小組長劉春光說,“脫貧后,大家的日子更有盼頭了。”
“變化大著呢。”在村衛生室,村醫畢春連正在給老人量血壓。“以前看病要進城,現在走幾步路就能看了。”89歲的潘桂芳笑著說。
10年來,小鎮投資規模近4.5億元。當地升級勞務合作關系,承接勞務項目、組織務工、提供就業服務,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帶來60余萬元的收入。202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達3.2萬元,小鎮成了周邊聞名的富裕村寨。
午后的可邑小鎮,陽光與炊煙交融。40歲的水電工石頭坐在石凳上整理衣角,感慨地說:“共產黨的恩情比山高,比索瑪花還要美。”遠處的廣場上,音樂聲悠然響起,彝家兒女跳起了歡快的舞蹈,一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鄉村振興壯美畫卷正緩緩鋪展。
春潮涌蕩、風采無限。近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云南考察指導,為云南現代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賦予了重大使命、明確了實踐路徑、教授了思想方法,是云南做好一切工作的總遵循總指引。對發展充滿信心的曾虎龍說,將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蜚聲中外的“阿細跳月”為切口,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廉潔文化深度融合的新路徑,推動文旅產業迭代升級。(汪波 陸友維 葉向暉 尚外雙 周麒津 楊云潔 付用正 郭冬瓊 楊正濤 魯茸央宗 楊明建 和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