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手記 | 保山廉旅“打卡”記

發布時間:2025-04-15 17:25:41   來源:保山市紀委監委

陽春時節,新燕掠過插秧的水田,翅尖沾了晚霞,在秧苗間寫下歪斜的韻腳。迎著春光,我踏上了清廉云南地圖打卡“旅途”,親身體驗了一次“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之保山廉旅,別有一番風味。

按照“打卡”安排,首站來到了保山歷史名人堂。該堂位于保山市民族團結進步主題公園(太保山公園)內,外觀古樸莊重,“清官長廊”通幽。走進名人堂內部,從“云南清官第一人”鄭純到“問心辭官”的喻秉淵,無不展示著保山歷代賢達的風采與操守,呈現出清晰跳動的廉潔文脈。

往東北方向走上幾分鐘,便到了仁壽門。在永昌古城八大城門之中,仁壽門是幸存至今并得到保護的唯一一座城門。它不僅是古城文化的代表,也是承載保山人民崇廉尚潔精神的地方。

凝視著“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后身”的城門石刻,輕撫著斑駁疏影的古磚墻,仿佛又看到了那些清官廉吏正從城門洞走過的掠影,又聽到了他們的錚錚誓言、廉言心語……

從保山城乘車兩個小時,便來到了騰沖司莫拉佤族村。

司莫拉,意為幸福的地方。這里綠意盎然,山風習習。漫步于佤族特色巷道,廉潔故事壁畫,“家風巷”的蓮花浮雕與“出淤泥而不染”標語,沁人心脾、潤人心田,讓游客在潛移默化中感悟清廉家風的重要性。

“我家現在成了網紅打卡地,做的大米粑粑也很好賣。”李發順高興地介紹,“大家也喜歡親身體驗米粑制作過程。你看,這種印著‘廉’字、‘潔’字的米粑又好看又好賣哩。”

如今的司莫拉,已成為保山又一旅游熱地,也是“融廉于旅”的清廉村居示范典型。

半小時后,我們從司莫拉來到了騰沖荷花壩派自然村。走進荷花壩派,仿佛置身于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荷塘淺淺、荷葉田田、棧道曲曲,傣族民居倒映于碧水之中……

清廉巷里的“公仆三字經”石刻、村民編織的竹編“清廉燈”、農民畫家繪畫的“荷花箕”,其蘊含的文化和沉淀生動體現著廉韻……

從騰沖荷花一路西行,便可直達龍陵。在龍陵縣城里,藏著一座承載革命火種與清廉精神的紅色殿堂——李鑫故居。這里,是中共云南黨組織的創始人、云南工農運動開拓者李鑫出生和成長的地方,更是一座浸潤紅色文化與廉潔基因的精神豐碑。

步入故居庭院,我低頭凝視著展柜中泛黃的《云南建黨》文獻,駐足仰望著院場中李鑫銅像堅毅的面容,“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后種種猶如今日生;以前吃酒吃煙,今后重新做人”的入黨誓言,依舊擲地有聲、響徹耳畔……

從龍陵折返一路往東,便可到達施甸縣善洲林場,漫山遍野的綠色,訴說著楊善洲老書記22年如一日的堅守與付出。

我們首先步入善洲墓園,向楊善洲老書記祭拜緬懷。站在這里,仿佛能感受到老書記“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純粹,讓人敬仰不已。

沿著善洲小道,走進故事林,銘記為民情懷精神的石碑屹立其中,上面記錄著楊善洲同志生前最感人的13個廉政小故事。

再走到老窩棚舊址,不足10平方米的窩棚,是楊善洲造林22年的家。就是這樣簡陋、破敗的窩棚,卻散發出了萬丈光芒,把萬畝林場照耀得生機盎然、翠綠連天。

善洲事跡陳列館里,褪色的草帽、磨破的布鞋……這些物件無聲講述著楊善洲的清貧與堅守。

站在瞭望塔眺望,整片林海在春風中搖曳,凝神間,竟是一片精神之海,波光粼粼、廉風拂面。

行程結束,腦中回味一番才發現,從歷史名人堂到仁壽門,從司莫拉到荷花壩派,再從李鑫故居到善洲林場,這些廉潔打卡點竟可串點成線,形成一條閉合的旅行環線,山清水秀的景觀和風清氣正的新風交相輝映,讓人流連忘返。(蘇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