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子鍋煎鹽每道制作工序都很重要,過濾雜質讓水澄清,加熱沸騰后反復攪拌,舀出沉淀后烤干,再放入磨具壓緊壓實才能成型,如同做人做事需一步一個腳印,啟示我們人生如鹽,鹽除雜質而純凈,人祛私欲則清廉……”近日,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石羊鎮組織部分小學生到石羊鹽文化博物館開展春日研學活動,讓學子們在感受非遺魅力的同時接受廉潔文化熏陶。
大姚縣共有國家、省、州、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6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56人,擁有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淀,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廉潔因子。
近年來,大姚縣紀委監委依托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本土非遺技藝中的廉潔因子,推動非遺技藝和廉潔文化相互滲透、交相輝映,切實做好“非遺+清廉”融合文章,賦能廉潔文化出新出彩。
彝繡是彝族群眾清廉文化的“活載體”,從精致復雜的圖案設計到寓意深遠的色彩搭配,一針一線都蘊含著彝家婦女精益求精、尚仆求真的精神品質,也寓意著他們持身中正、清廉自守的為人之道。灣碧鄉傣族火草筒裙經歷采火草、割麻、織布、印染、繡花等2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花費很長時間,體現了制作者堅韌執著的精神,以及對傳統技藝的堅守和傳承。在眾多的傳統非遺技藝中,蘊含著諸多樸實的清廉思想,如堅守本色、清正廉潔、恪盡職守等,值得廣大黨員干部深學細悟。
縣紀委監委以“非遺+清廉”為切入點,充分調動職能部門和民間非遺傳承人的力量,深入挖掘本地非遺技藝中的廉潔文化內涵,將廉潔文化與彝劇、彝繡、制鹽、織布、曇華彝族插花節、三臺賽裝節等非遺技藝和非遺節日深度融合,舉辦“千人來彝繡 錦繡展芳華”非遺傳承人活動,創作編排《花開的聲音》《云繡霓裳》《清風蜻蛉》等一批清廉主題非遺文藝作品,讓非遺與廉潔文化碰撞出別樣火花,使人耳目一新。
線上線下齊發力。縣紀委監委在線上推出彝族諺語、廉潔文化微視頻,并通過微信公眾號、網站等載體平臺進行展播;線下聯合縣文化和旅游局、群團組織等部門,舉辦非遺廉潔文化展演、非遺技藝體驗、非遺文藝演出,并組織非遺傳承人走進學校、走進村居,“面對面”開展非遺技藝傳授和廉潔文化宣講,讓廉潔文化插上非遺的翅膀傳播給干部群眾,種下崇德尚廉的種子。
“我們將深挖本土非遺技藝中的廉潔因子,積極拓展‘非遺+清廉’方法路徑,推動廉潔文化出新出彩、入腦入心。”該縣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梁家禮 趙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