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水里有答案

發布時間:2025-04-23 19:13:54   來源:云南省紀委省監委網站 江川區紀委監委

4月17日,玉溪市前衛鎮紀委書記再次來到業家山村上邑村小組鄧樹德家,只見老鄧擰開嶄新的水龍頭,清亮的水流嘩啦啦涌出,在洗菜盆里濺起晶瑩的水花。他掬起一捧水搓洗著青菜,水面倒映出他舒展的眉頭。老伴在灶臺邊笑道:“現在這水多痛快,再不用掐著指頭算停水日子了。”老鄧甩甩手上的水珠,掏出手機晃了晃:“瞧瞧,連水費都能躺著交嘍!”窗外的水管在陽光下閃著銀光,再不見往日滲水的痕跡。

鄧樹德過去擔任水費收繳員時,總要挨家挨戶上門催繳,常常碰不到人白跑一趟。那時候村里的供水管網年久失修,跑冒滴漏嚴重,水壓不穩,隔三差五就停水,最久斷水三四天。供水管網改造后,水質清澈透亮,水壓充足穩定。更讓老鄧欣慰的是,村民們都用手機繳納水費,再也不用他東奔西走地收水費了。

“鎮紀委將上邑村供水保障問題列為重點監督事項,對14公里供水管網改造工程實施全過程跟蹤監督。從項目立項審批、施工建設到竣工驗收,每個環節都嚴格把關,確保工程質量和進度。”負責人說道。截至目前,這項民生工程已惠及全村348戶村民,24小時穩定供水,徹底解決了村民的用水難題。

江川區紀委監委聚焦民生關切,組織紀檢監察干部深入基層走訪調研,主動傾聽群眾心聲,全面摸排問題線索,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圖為江川區前衛鎮紀委干部在業家山村走訪了解飲水安全相關情況。(通訊員 王琳瑛)

抗旱應急工程中的紀律保障

在江川區雄關鄉上營村路邊的山地里,楊云超蹲在田埂上,掏出藍色的智能水卡,往灌溉樁上一插,“嘀”的一聲,電子屏亮起剩余水量。清澈的水流順著防滲渠嘩啦啦涌進干渴的田間,泥土漸漸濕潤。他瞇眼笑著,粗糙的手指摩挲著卡片,再不用像往年那樣為澆水發愁。遠處傳來雄關鄉紀委書記張麗的喊聲:“大爹,水量夠不?”老楊揚了揚手里的卡,高聲應道:“夠呢!這‘解渴卡’比求雨還管用!”田里的秧苗喝飽了水,在微風中輕輕搖晃。

楊云超家種著5畝地,過去每到春耕都得花錢買水,用三輪車一趟趟往地里拉,澆地的成本壓得人喘不過氣。為了省開銷,他每年只能種一茬烤煙,剩下的時間地就荒著。如今不一樣了,雄關鄉政府建了抗旱應急工程,把灌溉水管直接鋪到了田間地頭。老楊現在種完烤煙,還能接著種兩三茬蔬菜,算下來一年能多掙兩三萬塊錢。地不閑著了,錢袋子也鼓起來了。

“資源性缺水一直是制約雄關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老大難’問題,鎮紀委立足民生需求,通過深入村組走訪調研,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將解決缺水問題列為重點督辦事項。”張麗表示。在區紀委監委的督導下,鄉黨委政府將抗旱保供工作作為頭號民生工程,超前部署、主動對接,積極爭取項目落地。鎮紀委開展“嵌入式”監督,對項目審批、招標采購、資金撥付等關鍵環節進行全程跟蹤,確保工程廉潔高效推進。目前上營片區已實現通水,項目全面建成后,可有效保障1.7萬畝農田的灌溉需求。

“哨點”前移解民憂 村民告別“望天水”

烈日當空,正午的陽光直射在安化鄉紀委書記李川的背上,他擦著汗走進大石洞河小組村民晏滿利家。

“晏大哥,這水能用嗎?平時夠不夠?”李川一邊記錄,一邊問道。

晏滿利嘆了口氣,“不好用,管道老化,修了又漏,水表也壞了,實在不方便,我們是去山溝里挑水用。”

李川點點頭,掏出手機拍下破損的管道,隨后翻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記下村民反映的問題。

隨后,鄉紀委啟動“民情直報”機制,將該問題列為重點督辦事項,督促有關部門及時開展實地勘察,依托“三年飲水行動”,對大石洞河小組供水設施進行更新維護,紀檢監察干部每周現場督導進度,僅用兩周就完成2公里管道鋪設,將清潔的水源引入21戶群眾家中,徹底解決了群眾飲水安全的問題。

圖為江川區安化鄉紀委干部在早谷田村回訪了解飲水安全相關問題整改情況。(通訊員 王琳瑛)

“百姓用水是民生大事。”紀檢監察機關以“水”為鏡,照見的是群眾期盼,折射的是干部作風。當清流涌入千家萬戶,流淌的不僅是生活之源,更是黨和政府以監督實效回應民生的莊嚴承諾——百姓的“問題清單”就是“責任清單”,群眾眉頭舒展才是檢驗工作的最好答案。(錢俊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