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回訪教育是紀檢監察機關對受處分人員履行監督職能的延續。今年3月以來,普洱市思茅區紀委監委分層分級統籌對2024年受處分及處分期滿的人員常態化開展關愛回訪教育工作,深入了解和掌握受處分人員思想動態和工作生活情況,加強思想教育、心理疏導和政策解釋,傳遞組織關愛,幫助他們放下包袱,調整心態,努力工作。
“聽說這一年來他工作十分努力,還團結帶領單位獲得了上級的表彰,一會我們就圍繞他如何開展工作聊起……”在一單位回訪某受處分干部前,第二工作小組回訪成員認真溝通回訪細節。
回訪教育不是為訪而訪。紀委監委案件審理室相關負責人介紹,“受處分干部心里一般都有疙瘩,也不太想揭開自己的傷疤,要是回訪不到點上,容易讓其對組織產生抵觸情緒。”
為了讓大家放下思想包袱與組織交心,此次回訪前,區紀委監委要求各回訪工作小組根據受處分人員的錯誤性質和情節、處分類型、處分期間個人表現、性格特點等區分情況、分類處理,因人因事施策,對存在錯誤認識的,耐心細致做好解釋疏導;對壓力大、情緒低的,心理疏導卸包袱;對受處分后仍有不良表現的,及時敲響警鐘,力促讓回訪教育契合受處理處分干部的內心需求,訪出實效。
“處分對我來說是個提醒,是一記當頭棒喝。”在談話中,受處分干部王某對第二工作小組回訪成員敞開了心扉。受處分后,他也郁悶了一陣子,在參加警示教育會、單位組織的各類學習教育后,他對自己的錯誤進行了深刻地反思,認識到組織作出處分是防止自己“小問題”變“大毛病”,是及時挽救了自己。而組織的談心談話也讓他感覺到自己并沒有被放棄,唯有努力工作用業績說話,重新贏得組織的肯定。
“黨員干部不能諱疾忌醫,要勇于自我革命,勇于自我剖析,對自己存在的問題,拿出刮骨療毒的勇氣,去腐生肌,重塑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紀律是法律前面的一道保護線,一次處分未必不是一場洗禮。在第一工作組開展回訪教育現場,區委主要負責人語重心長地提醒違紀黨員干部收斂收手、強化規矩意識。
紀嚴于法、紀在法前,組織的處理和處分,既是嚴管,也是厚愛。為切實“訪”掉受處分人員的思想包袱,“育”出大家敢為善為有為的干事創業新熱情,最大程度地挽救那些知錯能改、擔當作為的干部。在回訪教育結束后,各回訪工作小組及時梳理談話記錄,核實實干實績相關材料,并根據回訪和日常工作了解情況,對受處分人員思想認識、態度轉變、工作狀態、干部群眾反映等進行綜合分析評估,形成回訪對象的“精準畫像”。
同時,對轉變較大、實績突出、群眾認可的回訪教育對象,建立正面清單,積極向區委推薦使用;對回訪教育效果不明顯的,進行跟蹤回訪,定期向所在黨組織反饋,督促其壓實日常教育管理監督責任,幫助“跌倒”干部“站”起來,再出發。
組織處理和處分從來都只是手段,教育挽救才是最終目的。下一步,思茅區紀委監委將持續推進回訪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努力實現“回訪一人、教育一群、影響一片”的效果,推動全區上下形成奮勇爭先、大膽干事創業的生動局面。(廖翌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