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南的瀾滄江畔,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紀委監委以創新思維深耕廉潔文化建設,將少數民族文化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通過村規民約革新、民族文化賦能、數字傳播創新等多元路徑,構建起具有地域特色的新時代廉潔文化體系,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廉動力”。
深挖文化基因 激活基層治理
立足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定位,瀾滄縣紀委監委深入挖掘民族傳統文化精髓。通過組建雙語宣講隊伍,將廉政故事改編成拉祜族擺舞、佤族木鼓歌等藝術形式,拍攝“清風民語說”系列短視頻,讓廉潔教育既保留原生態文化韻味,又充滿時代氣息。這種“歌舞傳廉”“諺語話廉”的傳播方式,使基層群眾在耳濡目染中筑牢思想防線。
針對基層權力運行痛點,縣紀委監委構建起“清單+監督”治理體系。通過制定村級小微權力清單,規范“三重一大”決策流程,建立“事前評議——事中監督——事后公示”的全鏈條監督機制。在糯福、酒井等鄉鎮,村務監督委員會創新開展“火塘夜話”監督模式,讓公共事務在群眾圍爐夜話中實現透明化運作,有效遏制了基層微腐敗滋生。
創新傳播路徑 煥發廉潔活力
縣紀委監委依托新媒體傳播矩陣,已推出的20余部作品巧妙融合民族元素與現代視聽語言。這些作品通過“拉祜清風”新媒體平臺傳播,形成線上線下同頻共振的傳播效應。
重要時間節點的文化賦能同樣獨具匠心。春節期間的廉政春聯創作,清明、端午時節的廉潔故事主題活動,將傳統文化符號轉化為廉潔教育載體,將民族圖騰與廉政格言結合。這些含有廉潔格言的民族圖騰,成為群眾爭相收藏的文化新寵。
村規民約潤民心 移風易俗樹新風
在東回鎮改新村,經過3次村民大會討論修訂的新版村規民約,將“紅白喜事簡辦”“環境治理共管”等多項條款寫入其中。村民定規、全民守約的模式,使陳規陋習整治有了群眾基礎。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表示:“現在誰家辦事超標,村民自己就會按規勸阻,實現了監督的源頭治理。”
寒暑假期間,由返鄉學生組成的“雙語宣講隊”活躍在村村寨寨。他們用拉祜語、佤語演繹廉政小品,在田間地頭開設“移動廉潔課堂”,把移風易俗宣傳融入幫耕助農實踐。這種潤物無聲的教育方式,使文明新風吹遍拉祜山鄉。數據顯示,全縣婚喪嫁娶平均支出同比下降,基層信訪量明顯減少。
通過民族文化與現代治理的創造性轉化,瀾滄縣構建起文化養廉、制度護廉、群眾尚廉的立體化廉潔生態。縣紀委監委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深化“一村一品”廉潔文化創建,讓清風正氣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核心動能,繪就邊疆民族地區基層治理的時代新畫卷。(田源 罕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