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溪市江川區安化彝族鄉董炳村,一條盤旋于青山間的嶄新道路,正成為彝族群眾邁向美好生活的“幸福紐帶”。近日,隨著尖尖垴防火通道硬化工程主體完工,這條全長2.45公里的道路不僅徹底終結了當地802戶村民“肩挑馬馱”的歷史,更成為江川區以監督之力破解民生難題的生動實踐。
清晨,薄霧未散,玉溪市江川區安化彝族鄉董炳村村民宋德云穿梭在自家15畝田地間,嫩綠的辣椒苗在晨光中舒展,而曾經令他望而生畏的山路運輸難題,如今已被平坦的硬化路面取代。“以前移栽辣椒苗要從山腳來回挑幾十次,肩膀磨破是常事。”宋德云感慨道,現在農用車能直接開到地頭,不僅勞作強度大大降低,村里的西蘭花、辣椒等特色農產品也能快速運往市場,賣出更好價錢。
董炳村是典型的彝族聚居山區村,2069名村民分散在7個村民小組。過去,狹窄蜿蜒的進村路緊貼董炳河,另一側是陡峭山體,不足4米寬的路面彎道多、坡度大,最遠的村民小組到城區需繞行30多公里。“這條路既是生命線,也是危險線。”村民們無奈地說,雨季要防塌方,旱季消防車進不來,孩子們上學也要跋涉很遠。
2024年初,江川區紀委監委在走訪調研中敏銳捕捉到群眾訴求,迅速將道路改造列入安化鄉民生實事清單。立足“監督的再監督”職責,區紀委監委督促鄉黨委政府成立專項工作組,聯動交通、林業、財政等部門開展實地勘查。“既要滿足群眾出行需求,又要兼顧森林防火功能。”安化鄉鄉長介紹,經過多方論證,最終確定在尖尖垴建設防火通道的方案。為確保工程質量,鄉紀委和村監委全程介入,對施工進度、資金使用等關鍵環節進行監督。
經過數月攻堅,2.45公里的毛路順利貫通,村民進城路程縮短8公里,時間節省20多分鐘。但毛路帶來的揚塵、泥濘等問題,依然困擾著村民。“路通了,更要讓群眾走得舒心、安全。”安化鄉黨委政府再次積極爭取資金,于2024年12月啟動道路硬化工程,同步拓寬路面、增設防護欄和排水設施。如今,這條道路不僅成為群眾的致富路,更將森林防火應急響應時間縮短40%,惠及周邊6個村落2000余群眾。
“群眾急難愁盼在哪里,監督執紀就跟進到哪里。”江川區紀委監委負責人表示,近年來,該區堅持問題導向,綜合運用巡察監督、專項檢查等手段,已推動解決農村安全飲水、危房改造等498件民生難題。從泥濘山路到康莊大道,監督的力量正持續護航鄉村振興,讓群眾切實感受到全面從嚴治黨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田源 錢俊嫻 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