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茶山霧散處,文明新風來

發布時間:2025-06-19 11:33:44   來源:云南省紀委省監委網站 景東縣紀委監委

在滇西南群峰褶皺里,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錦屏鎮的茶山云霧間,藏著一個叫斗閣的村落。這里云霧繚繞的茶山與古樸的青瓦房相映成趣,曾幾何時,婚喪嫁娶大操大辦,人情攀比之風像一片陰云籠罩著村莊。如今,當山風再次掠過茶壟,斗閣村以移風易俗為筆,攜來的已是文明新曲的清香。

鞭炮聲驚飛了竹梢的雀兒。張阿妹手中的竹篾猛地收緊,在掌心刻出一道紅痕。她抬頭望向村口騰起的硝煙,去年堂哥婚禮上流水席擺了三天三夜的場景又浮上心頭:三十六桌酒席從日出吃到月升,光彩禮就花了十多萬,父母整年在茶山上彎腰采茶的背影,忽然清晰得讓人心酸。

這樣的場景曾是斗閣村的“舊常態”。一場婚禮要借遍半村桌椅,隨禮金額從一兩百漲到近千元,李大姐掰著粗糙的手指算:“前年侄女出嫁,我咬咬牙封了800元紅包,那是家里三頭豬仔的飼料錢啊!”攀比之風如滾雪球,壓得村民“人前撐面子,人后啃窩頭”,連彝族傳統的火塘夜話,都漸漸染上了“禮金多少”的攀比味。

改變始于2020年暮春,新上任的村黨總支書記、主任張繼龍帶著“兩委”班子,挨家挨戶走訪,傾聽村民的心聲,組織村民代表大會,共同商議移風易俗的辦法。在集思廣益下,《斗閣村移風易俗村規民約》誕生了。其中明確規定酒席不超過20桌,喪葬事宜倡導簡辦,禁止大搞封建迷信活動。

為了讓村規民約真正落地,斗閣村結合景東縣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新風上的創新舉措——鄉村治理積分制,將產業發展、基層社會治理、新時代文明實踐、人居環境提升等內容納入積分制管理,以“小積分”撬動鄉村大治理。主動簡辦紅白事可獲積分,違規大操大辦則扣除文明積分,影響評先評優,村頭的公示欄變成“文明競技場”,紅榜上積分靠前的家庭,門前都掛著亮閃閃的“移風易俗示范戶”牌。

改變的種子一旦種下,便在斗閣村的土地上迅速生根發芽。村民李叔家兒子的婚禮上,沒有扎彩的婚車,卻有自編的竹燈籠沿山路排開;沒有鮑參翅肚,卻擺著自家腌的酸肉、新采的春茶。當新娘用銀壺為長輩敬茶,火塘邊響起的三弦調比任何禮炮都清亮。“省下的幾萬塊錢,正好給娃盤個茶葉初加工坊!”李叔摩挲著積分本上的紅印章,眼里亮堂堂的。

移風易俗帶來的不僅是經濟負擔的減輕,更喚醒了村民們內心的文明意識。村里依托當地豐富的茶文化資源,開展“茶香話新風”活動,村民們圍坐在一起,品茶、聊天,分享文明新風帶來的變化。到2025年5月獲“全國文明村”牌匾時,村里的隨禮賬本薄了一半,茶葉專業合作社卻新增了社員。

暮色浸染茶山時,房屋的窗欞間飄出炊煙。新掛的文明新風紅絲帶在檐角晃成一片霞,繞過“講文明樹新風”的文化墻,掠過平整的柏油路。張阿妹坐在自家新改的民宿露臺上編竹筐,遠處傳來婚宴的笑聲——這次只有18桌,席間流轉的不是高檔煙酒,而是各家帶來的自制茶點。

山風裹著蜜香掠過,她忽然想起羅阿公說的話:“茶樹要剪枝才能長得高,日子要去浮華才過得敞亮。”此刻,晨霧正從茶尖退去,露出葉片上滾動的露珠,像極了村民眼里重新亮起的光。(商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