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姚安縣打出監督與文化“組合拳” 讓文明新風浸潤彝鄉

發布時間:2025-06-19 21:16:03   來源:云南省紀委省監委網站 姚安縣紀委監委

“以前辦一場酒席要花好幾萬,現在提倡婚事新辦、喪事簡辦,辦酒席講排場、鋪張浪費的現象少了,我們的負擔變輕了,人情味變得更濃了!”近日,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紀委監委工作人員在前場鎮木薯村走訪時,村民張大哥感慨道。

近年來,為進一步弘揚文明新風,姚安縣紀委監委立足職能職責,將推進移風易俗作為持續深化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糾治“四風”的重要手段,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陳規陋習與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突出問題,采取紀律監督約束、正面宣傳引導等方式,壓緊壓實各鄉鎮和相關部門單位責任,大力糾歪風、除舊俗,推進移風易俗,倡樹文明新風。

為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示范引領作用,該縣紀委監委打出監督“組合拳”。推動全縣完善紅白喜事操辦標準,明確婚喪喜慶報備制度,督促黨員干部簽訂承諾書,對違規行為開展明察暗訪;構建“紀檢監察+巡察監督+村三員監督+群眾監督”的四維監督體系,在77個村(社區)推行村情報告會制度,修訂村規民約120余部,通過“鄉賢理事會”“廉心工作室”等載體,讓村民成為新風尚的制定者和監督者。

監督并非冷冰冰的問責。在官屯鎮馬游村,彝族老黨員用彝語向村民解讀新規:“喜事大辦要禁止,借機斂財是陋習,表面風光害自己,提倡節儉好風氣!”方言土語中,硬制度化為軟共識。

移風易俗既要監督發力,更需文化浸潤。田間地頭,彝話山歌悠揚響起:“莫攀比來少計較,知足常樂幸福長!”廣場上,清風長廊引人駐足;手機里,“節氣話廉”短視頻悄然傳播——廉潔文化已跳出展館,融入姚安的生活肌理。

移風易俗宣傳要春風化雨,就要多講“小故事”,少講大道理,以鄉音俚語傳遞清廉之聲,讓群眾聽得懂、記得住。縣紀委監委結合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深挖本土資源,打造特色宣教矩陣:組織“紅色泥腿文藝隊”創作花燈戲《移風易俗不鋪張》《講彩禮》等,融入“荷花節”“龍華會”等民俗活動,每年送戲下鄉150余場;建成新時代廉潔文化主題廣場1個、“廉心亭”“清風長廊”20余處,在村莊墻體繪制廉潔主題畫470余幅,讓群眾出門見“廉”、處處思“儉”;開設“清廉姚安”云端專欄,結合節日節點推送廉潔提醒,文化浸潤從“指尖”直達“心間”。

在棟川鎮南街社區,居委會墻上的“五面紅旗”格外醒目,設立40個黨員鄉風文明崗,引導社區黨員爭當志愿服務組織員、移風易俗宣傳員、鄉風文明督導員。

“移風易俗不是‘掀桌子’,而要善用巧勁。”縣紀委監委負責人道出關鍵。從村規民約的民主協商,到彝歌花燈的潛移默化,姚安始終把握“群眾認同”這一核心。如今,全縣77個村(社區)村規民約完成移風易俗修訂,監督之力與文化之美交融,讓千年彝鄉褪去舊俗桎梏,綻放新時代的文明芬芳。

清風亭下老人對弈,文化墻上荷韻飄香——當文明新風吹進尋常巷陌,改變的不僅是習俗,更是一個地方的精氣神。(馬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