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市廣通鎮新民村村民李大姐迎著朝陽走向村口,將手中的生活垃圾投入新建的垃圾箱,“撲通”聲驚起路旁新栽三角梅叢中的數只麻雀。她笑著對前來回訪的巡察干部說道:“以前這兒堆著草垛糞堆,現在倒成了鳥語花香的樂園。”
新民村的綠美嬗變始于春分。二屆祿豐市委第十二輪巡察第二巡察組進駐廣通鎮,通過“院壩會+背包訪+重點談”等形式收集民意,發現田心、七屯等部分村(社區)人居環境臟亂差的問題突出。
“這是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第二巡察組組長老鄧翻開隨身攜帶的民情日記,上面記滿了鄉親們的煩心事——道路兩旁糞堆草堆散亂、雜草叢生,白色垃圾隨風飄舞,公共廁所缺乏管護、衛生堪憂……
巡察組迅速啟動立行立改程序,向廣通鎮下發整改通知書,建立邊巡邊改工作臺賬,限期跟蹤督導問題整改情況。
接到通知后,廣通鎮聞令而動,組建專班逐村明確整改責任人、整改措施、整改期限。發動鎮村干部、黨員、志愿者3000余人次,圍繞垃圾綜合治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建設三大重點,新建垃圾箱76個,清運積存垃圾260噸,依托甸尾社區垃圾處理廠實現無害化處置。短短十日,七屯村公廁悄然煥新,新民村28個“黨員責任區”標識牌熠熠生輝,共同跑出巡察整改“加速度”。
人居環境整治不僅要“當下改”,更要“長久立”。在巡察推動下,廣通鎮構建“黨建引領+群眾自治”長效機制,依托“鎮、村、組”三級網格,實行黨員志愿者“包片聯戶”,常態化開展環境衛生維護檢查。同時加強宣傳教育,注重發揮村規民約作用,強化“門前三包”責任,以“紅黑榜”“衛生比拼”典型示范為引領,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讓文明新風深入人心,實現鄉村從“環境美”到“風尚美”的轉變。
夜幕降臨,新民村文化廣場的太陽能路燈次第亮起,照得“移風易俗紅黑榜”上的金字愈發明亮。結束回訪后,老鄧回到辦公室在民情日記上寫下感悟:“巡察工作就是民心工作,要持續發揮巡察‘探照燈’作用,推動解決群眾關切事,從‘小切口’入手做好民生‘大文章’,助力鄉村全面振興。”(陳林嬌 格桑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