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和配合村(組)干部工作,積極參與村(組)會議及各種集體活動得45分,婚喪事簡辦各得15分……如何有效激發村民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熱情,提升鄉村治理效能?普洱市思茅區云仙鄉曼東山村以積分制為抓手,把基層治理各項事務轉化為量化指標,引導群眾通過實際行動以“德”換“得”,激發鄉村治理內生活力。
“效果非常明顯!”曼東山村黨總支書記指著積分公示欄對前來走訪的紀檢監察干部介紹,“大家互看互學互比,去年通過參與環境衛生治理、矛盾糾紛化解、志愿服務等,為村里‘掙’出了不少治理成效。”
自去年實施積分制后,村民的思想素質提升了,集體意識強了,村道潔凈,綠化增多,鄰里之間為了雞毛蒜皮的事情爭長較短的情況沒有了,濫辦酒席、相互攀比的不良風氣不見了,青年主動參與村里各項公益事業,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風貌煥然一新。
積分制,是云仙鄉在曼東山村試點推行的“廉治”新路徑。伴隨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村莊美了,村民富了,但集體意識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普遍存在,人情攀比、大操大辦、不睦鄰里等現象增多。云仙鄉紀委書記介紹說,“村規民約制定得再多,群眾不執行都只是擺設,只有讓群眾打心眼里認同,主動參與,才能推動鄉風民風持續好轉,助力基層治理。”
對此,云仙鄉指導曼東山村通過將村里各項事務轉化為遵紀守法、移風易俗、人居環境等量化為4個方面22項積分內容,村民參與相關事務可獲積分獎勵,表現不佳則會被扣分,以此形成一套“服務——積分——激勵——回饋”的良性基層治理循環機制。
近年來,思茅區紀委監委聚焦鄉村中“人情風”“送禮風”“吃喝風”等不良風氣,指導全區各鄉鎮(街道)紀(工)委強化監督執紀問責,督促黨員干部帶頭抵制大操大辦、反對陳規陋習,帶動社風民風向善向好。同時,充分發揮廉潔文化的培根鑄魂和浸潤引領功能,指導各鄉鎮(街道)紀(工)委將其融入鄉村治理各方面全過程,著力培育良好家風家教,持續探索打造文化傳播“微陣地”,深入推進移風易俗。
思茅街道三家村社區把專項治理農村移風易俗納入清廉村居建設工作要點,結合全區“創業村落”建設、“千萬工程”示范等重點鄉村建設項目,打造廉旅融合精品點位,方便群眾就近接受廉潔教育。南屏鎮曼連社區深度挖掘“老思茅八景”“清朝文物撫彝碑”等優質民族文化資源,開展民族團結家風家訓宣講、龍縱舞傳承培訓、陀螺比賽等活動,增進居民鄰里情。倚象鎮干海子村則將“革新殺豬飯”作為移風易俗著力點,通過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商定集中殺豬日期,排出村民小組各戶殺豬順序,規定菜單經濟標準,做到既尊重“殺年豬”習俗,又解決吃“殺豬飯”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如今,思茅區各鄉(鎮)、行政村(社區)文明鄉風、良好家風以及淳樸民風得以逐漸塑造,文明實踐凸顯成效,文明新風在茶城越吹越濃,沁潤人心。(廖翌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