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紅軍在扎西地區認真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和苗民建立親密如魚水的關系,使苗族同胞看到了希望和增強了與反動勢力作斗爭的勇氣。其后,大量的苗族青壯年踴躍加入紅軍、紅軍川滇黔游擊
1935年4月,為實現遵義會議作出的北渡長江,到川西北建立蘇區根據地的戰略決策,中央紅軍以靈活機動的戰術,聲東擊西,巧妙地與敵周旋,他們四渡赤水,佯攻貴陽,調出滇軍,致使地處
我的祖父李鎮, 1911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富民縣大西山村。1936年4月,紅二軍團長征過富民時,曾祖父、祖父一家在當地救護了2名紅軍傷員,在富民這塊沃土上留下了一段彌足珍貴的歷史記憶。
1935年,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南渡烏江后,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率領中央縱隊先遣干部團一部,一晝夜行進100公里,于5月3日晚搶占了金沙江皎平渡口,用6艘木船連續擺渡7天7夜,5月
紅軍進入扎西后,部隊補給困難,干部戰士生活都極為艱苦,但是廣大紅軍指戰員并沒有被困難嚇倒,也沒有悲觀失望,而是以苦為樂,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小戰士久久地佇立在老紅軍的遺體旁,他的手里還緊緊地攥著那個已經冰冷且沾滿鮮血的飯團。
陳子君只是在威信的3000多優秀兒女中的一員,這3000多紅軍戰士,絕大多數犧牲在長征路上,更多的連名字都未留下來。這些無名的英雄,是我們民族的魂,是昭通人民、威信人民的驕傲。他
1936年2月27日,賀龍、肖克指揮紅二、六軍團由畢節向烏蒙山區挺進,在赫章、彝良、鎮雄、威寧、宣威一帶與敵周旋,開始了著名的“烏蒙回旋戰”。
紅軍長征過扎西,這段革命歷史為扎西播下了理想信念的火種,留下了優良的紅軍傳統和豐富的廉政文化。
紅軍長征過賓川這段歷史,講述著賓川縣人民群眾從紅軍來前怕紅軍、紅軍來時愛紅軍、紅軍走后念紅軍的情感變化過程。
9月6日,隨著昭通會堂中響起《十送紅軍》合唱聲音,昭通市以“頌黨恩、促脫貧、奔小康”為主題的“故事黨課”示范宣講活動正式拉開序幕。
9月4日至5日,大型文獻紀錄片《長征》攝制組到彝良縣奎香鄉取景拍攝。
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9月2日,姚安縣開展了“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重走長征路”活動。
中央紅軍長征集結扎西期間,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嚴守鐵的紀律,留下了許多嚴守紀律、愛護群眾的佳話,至今被傳頌——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在危急關頭挽救了黨和紅軍,成為中國革命實現偉大轉折的標志。
1936年4月,紅二、六軍團進入祥云縣,沿途宣傳黨的抗日主張,打土豪、懲貪官,為民除害,愛護百姓,秋毫無犯,與祥云人民結下了魚水深情。一個個感人故事,代代相傳。
1935年2月,中央紅軍長征集結扎西期間,時任紅九軍團長的羅炳輝,帶領紅軍打土豪,分浮財,為民除害,得到當地群眾的支持和愛戴,至今還流傳著許多生動感人的故事。
1935年1月下旬,遵義會議決定的北渡長江的計劃受阻,土城戰斗失利,紅軍一渡赤水后,于2月4日進入云南威信,當時由于受敵軍四面進逼、戰斗頻 繁、軍情緊迫,紅軍在威信扎西集結,留
為紀念建黨95周年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近期,鎮沅縣組織開展系列活動,進一步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謳歌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歷程,點燃實現“中國夢”的信念之火,凝聚力量筑夢前
今年,彝良縣各級各部門以羅炳輝將軍紀念館為主陣地,組織1600余名黨員干部開展了紅色教育。
在嵩明壩子和白邑,流傳著“蝴蝶為紅軍帶路”的美麗傳說:紅軍進入嵩明的前三天,色彩斑斕的蝴蝶成群結隊地向紅軍行軍的西北方向飛翔,為紅軍帶路,情景蔚為壯觀。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兩次經過滇黔邊境,在羅平播下革命火種。
1936年4月25日,由賀龍、關向應、任弼時、肖克、王震等率領的紅二、六軍團占領麗江后,即分兵兩路,奔赴石鼓鎮搶渡金沙江。在石鼓鎮以上60多公里江岸的5個主要渡口上,以28個船工、7
走進彝良縣奎香鄉寸田村,一座端莊大方、古樸典雅的建筑映入了眼簾。據當地村民介紹,這就是剛建成的紅二六軍團指揮部舊址,是彝良縣紅色旅游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和第89個建軍節來臨之際,為進一步落實《關于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增強全民國防意識,水富組織開展國防教育戰備拉練實踐